浴血捍卫陕甘根据地的关中回民支队
——纪念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5周年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各族人民,历经艰难曲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武装革命斗争中,有一支我党组织领导下的英勇善战的武装力量——关中回民支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解放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马栏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各族勇士浮雕

一、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争取翻身解放

陕甘宁边区回民同胞,主要分居于三边、陇东、关中等分区。在关中分区居民尤多,大多数从甘肃平凉迁来,最近又有来自陕西汉中道者。他们在内战时期对革命也有贡献,现在往往还能道出刘志丹同志之革命故事。

—— 1941年7月4日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关中讯)

陕甘宁边区(陕北革命根据地)是由延安、三边、陕甘边区等部分组成,陕甘边区是以南梁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根据地。包括新正县、新宁县(今正宁县)、旬邑县等地,这里是回族较多的地区。南梁革命根据地是国内二次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习远平同志在纪念陕甘边苏维埃根据地七十五周年座谈会的文章《陕甘高原的红色丰碑》中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形成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的大好局面,成为贫苦农民群众向往的好地方。” 南梁革命根据地是红军开始长征后中国唯一一块没有沦陷的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新正县(包括甘肃正宁县及陕西旬邑、彬县部分地区)、正宁县五顷原的西渠村、龙嘴子村和孟河村等地居住有回族3000多口人,宁县九岘乡、正宁县三嘉原乡等地也居住着不少回族群众。新正县的五顷原回族乡政府设在湫头镇,五顷原回族乡地处子午岭山麓,森林茂密,高崖深沟,层峦叠嶂,是南梁革命根据地和游击战的重点区域,也是回族聚居地区。

1932年,刘志丹、习仲勋领导陕甘边革命斗争时就十分重视宣传动员回汉各族群众共同团结闹革命。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开辟南梁红色根据地中,宣传动员当地群众参加革命斗争,重视发挥回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开展群众工作。五顷原西渠清真寺的蔡登宵阿訇、龙嘴子的马生福阿訇等代表人士就是其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积极协助地下党组织宣传动员回族群众参加革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蔡登宵阿訇于1941年当选新正县参议员,1946年4月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马生福阿訇于1940年10月当选陕甘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会会长,次年1月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

为了建立南梁政府的回族自治政权,1933年春天,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张仲良和杜宛到五顷原开展工作。帮助和建立了西北第一个回民党小组,并且成立了回族农民联合会、自卫队。开展武装斗争。

习仲勋书记向回汉族同胞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他们参加革命

二、发动回族青年 组建革命武装

当地回族青年王世英在陕甘游击队的发动下,王世英通过秘密串联,在龙咀子村建立了赤卫连回民基干班。1933年,陕西省委派杜宛、李尚勤、杜林治来五顷塬开展革命活动,王世英被选拔为积极分子。1934年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第三路游击队来到五顷塬。王世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和王世平、马成贵、魏文山、南会民、孙长青、杨山七、马彦秀、魏德富、马彦杰、李长元、王长贵、王东马德云、魏文举、杨学森、马根成、马盛富、老苑等19名回族农民组建了回民游击支队(群众称之为回民支队)。这是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支回民游击支队。

1932年3月,赤卫连闻知敌军到五群村打草打料,队长王世英率领七名队员,埋伏在五畔村口的西山坡上。打死敌人两名,得虏六人,缴获长短枪支8条、战马七匹。

1934年4月,马步芳的骑兵连残部向正宁逃窜。回民游击队立即在龙咀子庙梁设伏,俘虏敌连长冯德忠等7人,缴获步枪6支、轻机枪1挺、子弹500余发、手榴弹20多枚。

关中回民支队1940年春组建,队长马全德、指导员卢文秀,队员120余人受关中分区和新正县委双重领导。

三、驰骋疆场英勇奋战 守卫延安南大门

陕甘边根据地(关中分区)地处陕甘宁边区南端,东西南三面与国民党统治区接壤,是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是延安联系各解放区及国统区的枢纽和主要通道。陕甘边根据地地的得失对于陕甘宁边区,对于抗战大局,影响极大。抗战期间,在党中央和西北局的领导下,时任关中分委书记的习仲勋等帯领陕甘边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胜利守卫了边区南大门。这其中关中回民支队 是英勇善战的生力军,他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用鲜血和阻击侵犯革命根据地的敌人,保卫了根据地安全,守卫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南大门。

1946年11月12日,新正独立营八连在营长王风鸣、连长马全徳的带领下,攻打驻扎永和镇的胡宗南部一个营,打死打伤敌军37人,俘敌30人,缴获步枪28支、机枪1挺、60炮一门、子弹干余发。

1946年12月30日,国民党胡宗南部一个团侵犯新正县,马全徳、马全普率部在巩家斜、梁家沟圈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消灭敌军80余人,余敌狼狈逃回永和镇。

1947年4月,国民党陕西省保安六团进驻正宁县调令关。独立营第八连断敌粮道。4月5日,敌军到五顷塬打探消息,被八连击毙3人,俘敌11人,缴获长枪13支、短枪1支。

四、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护送大部队伤病员

1948年2月,马全德、马全普率10名战士扮作“慰问”敌人的群众,混进敌碉堡,里应外合,俘守敌30余人,缴获步枪30多支、手榴弹30多箱、子弹数千发,以及许多秘密文件和物资。

1947年8月,警三旅南下休整,途中将120多名伤病员安置在龙咀子、西渠、孟家河一带休养。在回民支队保护下,敌人两次包围搜查都一无所获。

1948年2月这支英雄的部队完成了边区地方武装的光荣使命,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警备第一旅独立三团二营六连,200余人。隶属西北野战军建制 。踏上了解放大西北的新征程! 1948年10月,六连掩护主力转移,马全德、马全普带领战土在耀县铁王将13门破废大炮乱摆在公路上,造成主力部队仓皇撤退的假象,并埋设地雷。敌信以为真,六连立即发起进攻。続敌数十名,缴获步、机枪42支(挺抵),82炮9门。

1949年1月17日,国民党旬邑县县长郝登阁率部起义,马全徳、马全普率六连接应,在张洪镇,遭国民党部队骑兵团的袭击。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十三人突围,其余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附:关中回民支队历史沿革

1932年3月赤卫连基干班(群众俗称新正回民支队)8人。隶属寺村塬赤卫军总指挥部。

1933年秋新正回民游击队,19人,隶属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

1934年秋改称中国工衣红军第三路,隶属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第三路游击队第十六支队,20余人,隶属于陕甘宁边区工农游击队第三路总指挥部。

1935年8月 名称第十六支队,隶属新正县。

1935.9名称第十六支队,大部分编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一团四连。

1937年2月编入关中第四游击大队,100余人,隶属关中特委。

1939年改编为关中回民支队,120余人,隶属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和新正县双重领导。

1941春改编为关中回民自卫队,120余人。

隶属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新正县双重领导。

1942.4编入新正县保安大队,为隶属新正县(1944年4月整第三中队编为第四中队)。

1946年11月改编为新正县独立营八连200余人(回汉兼有,隶風新正县)三个排,一、二排为回民连,三排为回汉混合连。

1948年二月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警备第一旅独立三团二营六连,300余人。隶属西北野战军建制。

相关新闻
195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是推动中...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
赵灿《经学系传谱》一书中曾五次提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