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玛目安萨里的伊斯兰教育论

【摘 要】伊玛目安萨里是伊斯兰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涉足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伊玛目安萨里关于伊斯兰教育的理论赢得了学界的肯定。伊玛目安萨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世纪后对世界文化影响最广泛的理论之一。目前国内学者侧重研究伊玛目安萨里在哲学方面的观点。本文就他提出道德教育为先,融知识教育、智力开发、体质训练、人格培养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强调师德、学风、教育方式等理念作较为系统地归纳与总结。

安萨里(Abu Hamid Moham-mad Al-Ghazzali,1058-1111年)是伊斯兰史上久负盛名的学者、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伊玛目安萨里在哲学、逻辑学、伊斯兰教义和教法、教育等学科方面有独特建树。他渊博的知识所铸就的崇高学术地位,是世界了解11-12世纪伊斯兰文化的窗口,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对21世纪人们的生活依然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伊玛目安萨里学术生涯积淀的思想赢得了学界的首肯。他的学生艾布·哈桑·法尔希(Abu Hasan al-farese,伊历451-529年/公元1059-1135年)说:“伊玛目安萨里是伊斯兰和穆斯林的权威,伊斯兰教领导者之冠。”[1](13)14世纪史学家伊本·凯希尔(Ibn katheri,1302-1373年)在其《自始至终》中赞誉伊玛目安萨里涉足众多学科,著作等身。印度当代学者纳德维(Abu-lhasani-lnadwi,1913-1999年)说,伊玛目安萨里是伊斯兰思想的杰出领袖,伟大的改革家。穆斯林大众视安萨里为“伊历5世纪的革新者,伊斯兰教的伟大复兴者。”[2](66)波斯裔美籍学者纳赛尔(Seyyed Hussein Nasr,1933-)教授认为,“在伊斯兰世界,伊玛目安萨里可与托马斯·阿奎那相提并论。”[3](308)研究表明,伊玛目安萨里的作品早在12世纪就被译介到欧洲。[4](4)埃及现代宗教改革家穆斯塔法·莫拉吉(Mustafa Murage, 1881-1945年)说:(伊玛目安萨里)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他的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一位渴望了解一切、酷爱一切知识科学的人。[5](123)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语专家李振中教授以《伟大的教义学家、哲学家、伊斯兰权威安萨里》为题论述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伊玛目安萨里哲学、苏菲思想和学术成就等方面。本文拟就伊玛目安萨里的伊斯兰教育理念及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评析。

一、 伊玛目安萨里教育思想的形成

伊玛目安萨里,全名艾布·哈米德·穆罕默德·安萨里,伊历450/公元1058年生于今伊朗境内呼罗珊的图斯(Tusi)城。安萨里是阿拉伯语音译词汇,包含“纺毛者”和“居住村庄名称”两层含义。有学者认为,“安萨里”这个词更偏向于地名。[6](45)研读阿拉伯文献得知,名人之名或以家族职业的称谓或以生活区域的名称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彰显其宗谱的高贵。[7](31)安萨里幼年丧父,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是苏菲派践行者,受托抚养并教育安萨里及弟弟艾哈默德。安萨里从这位苏菲派贤士那里获益良多,奠定了他日后成为苏菲派大师的基础。在启蒙老师的指点下,1072年伊玛目安萨里兄弟二人离开家乡到戈尔甘(Gurgan)城入正规的官办学校继续学习。期间,安萨里学习刻苦,锲而不舍,记忆力超群,凡读过的书,都能坚持背记下来。

1077年伊玛目安萨里,赴内沙布尔(Naishapur)师承当时艾什尔里派②著名学者艾布·穆阿里·朱维尼(Abu-lmuali-aljuwainy,1028-1085年)学习伊斯兰教义学和教律学。朱维尼在教法和教义方面造诣较深,成为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地的伊玛目,故有“两圣地教长”之称。[2](766)伊玛目安萨里以其聪慧、博学和善思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不久,他便成为教义学、哲学领域中的权威。各地有才气的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投其门下,以能成为安萨里的学生而感到自豪。[8](53) 据史料记载,在内沙布尔清真寺学习期间,伊玛目写了一本关于伊斯兰教教义方面的书,朱维尼读后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说:“我还没有死,你已把我埋葬了。”在努力钻研伊斯兰教义的同时,安萨里还钻研古希腊的逻辑学等学科,将学到的古希腊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学术研究中。1085年,安萨里离开内沙布尔,朝见塞尔柱素丹的宰相尼扎姆·穆勒克(Nizam-mulk,1018-1092年)受到欢迎、款待和器重。1090年,伊玛目安萨里由尼扎姆委派到巴格达的尼扎米亚大学③任教。他知识渊博,见解精辟,富有雄辩,吸引了不少学子慕名前去听课,听他讲课的学生多达三百余人。[6](39)

在尼扎米亚大学任教期间,伊玛目安萨里积极钻研伊斯兰教教义和教律,综合各派学说和观点,探究巴颓尼叶派④和伊斯玛仪派的学说,并大胆怀疑伊斯兰教各派的教义和教律。

安萨里开始致力于哲学的研究,这不仅是他对学问的爱好,更是“想为他的理智所引起的种种怀疑寻找一个解决的办法。”[10](143)虽伊玛目安萨里对各种学说怀疑的时间较短,但该过程对他后来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学术研究方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彼时,伊玛目安萨里的身心处在痛苦地煎熬之中,下决心不再留恋名誉、地位、家庭和财富。病愈后,他把教学和家务交给弟弟,于伊历488年11月[12](5)只身离开巴格达前往叙利亚,在大马士革清真寺隐居静修。1097年伊玛目安萨里赴耶路撒冷,整日在清真寺里静坐、思索、著述,后来到麦加朝觐,还游历了麦地那、开罗和亚历山大等地。他每到一地,总是在清真寺里隐居,静心体验并寻求“真知”(ilm-lyageen)。他周游各地后回到图斯,仍静心修行和潜心写作。1104年,在新任宰相费克尔·穆尔克(Wazeer fikeru mulik)的请求下,伊玛目安萨里再次返回内沙布尔执教。1106年,他离开内沙布尔回到家乡,继续办学,1111年去世。

纵观伊玛目安萨里的求学历程,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依次分为伊斯兰教基础知识的获取时期(1072-1085年)、对伊斯兰教各学派学说的怀疑时期(1086-1095年)、确立正统信仰时期(1096-1106年)和坚定信仰时期(1106-1111年)等4个主要阶段,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怀疑到坚信的复杂过程。研究显示,伊玛目安萨里的著作和论文多达457部(篇)[13],涉及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教育学、苏菲理论等领域,被誉为11-12世纪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二、 伊玛目安萨里伊斯兰教育思想之精髓

从1090年至1096年,伊玛目安萨里在尼扎米亚大学不仅从事专业知识教学,还涉足与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尼扎米亚大学的工作环境,为伊玛目安萨里的伊斯兰教育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当时,他目睹了人们受外来思想的影响而使原本纯正的信仰变得异常迷茫的可怕景象,见证了人们追求荣华富贵而道德沦丧的惨状。阿拔斯时期(750-1258年)社会动乱四起,恶棍横行,伤风败俗分子丛生不绝。[5](121)作为有志之士的伊玛目安萨里,积极寻求维护人们传统信仰的途径。

深思之后,伊玛目安萨里将解决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焦点定格在教育之上,因为阿拉伯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与伊斯兰宗教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8-9世纪,随着伊斯兰逊尼派宗教学者队伍的兴起与壮大,正统宗教文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那时,教育的主导思想是使学生熟悉经训、教法知识,了解伊斯兰文化精神内涵,用宗教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文化素养、虔诚的穆斯林。学者们在向弟子传授知识过程中,力图把启示知识(《古兰经》)、传述知识(《圣训》)和推导知识(教法常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5](358)

伊玛目安萨里提出“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观点,推行从孩子的教育入手,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知识教育为手段,最终达到“获取幸福”的教育目的。伊玛目安萨里在他的《圣学复苏》、《致孩子》和《指引的起点》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职责教育、学生的义务、师生关系、学习技巧等诸问题。

道德教育:伊玛目安萨里认为,一个人的美德与和劣德的区别在于知识,知识的取得要通过逻辑,逻辑学的作用在于正确掌握知识,掌握了知识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潜在意识的反映,不应仅仅看表现。如,一个很悭吝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能不得不慷慨解囊,另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为(贫)穷而无力施舍。他还认为人最重要的品德应该是理智、勇敢、纯洁和公正;万物中为上,走向两个极端都不是美德。[9](73)他将逻辑学理论引入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使两者相融。伊玛目安萨里是穆斯林学者中将逻辑学系统地引入伊斯兰学科研究的第一人。他认为“只有凭科学才能区别道德的好坏,而要获得科学则必须靠逻辑。因此,逻辑的用处是涉取科学,而科学的功益是实现永远的幸福。” [16](163)伊玛目安萨里倡导,通过个性的道德修养、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等途径,加强和提高信仰的精神基础。要达到此目标,须坚持理论知识和身体实践完美结合才能完成。表面上,伊玛目安萨里离群索居,抛开人间荣华、尊位,独自苦修,精心观察那个隐性的容器;就在那个容器中,人们的知识、经验与人们的情感、梦想融合在一起。实质上,我们从《迷途指津》中获取伊玛目安萨里有关道德修养观点雏形的不少信息,而他十年深思熟虑而成的《圣学复苏》便成为他论及道德修养的最佳佐证。在伊玛目安萨里看来,有正确信仰的穆斯林,除了应遵循伊斯兰教所规定的举止行为外,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因为只要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接受到安拉的知识,从而接近安拉。因此,教育应重视对人的品德的教育,重视人内在精神的完善。[8](54-55)

安萨里认为,人的品德是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他在《圣学复苏》中论道:“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承担了责任。孩子纯洁的心灵是一颗宝贵的珍珠,是天真无邪的,是没有任何雕刻和图像的,是可以接受任何雕刻和走向任何方向的。如果引导和教育他做好事,他就会走向正确的方向,今生和来世他都是幸福的,他的父母和所有教育过的人都享受到这种幸福;如果引导他做坏事,像畜牲一样放任自流,无人关心,他必然会痛苦,走向毁灭,其责任在家长和教育者。”[17] (270)可见,伊玛目安萨里品德教育的观点是基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家庭生活模式,重点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伊玛目安萨里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识别事物好坏的能力,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主张要多选择古代贤人学者勤奋求学、最终成为国家栋梁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学习优异的学生,应给予奖励。伊玛目安萨里提出,学习要适度,过度疲劳会使学生的智力崩溃,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伤。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要严格,母亲要慈爱,表现方式不同,目标却是一致的。孩子的饮食、衣着和起居要简朴,以培养他们克勤克俭的精神,避免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气。交朋友要注意选择,不能良莠不分。人的品德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通过启发教育和连续不断的磨练才能完成。人的性格和素质迥然各异,则培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对不同的人采取同一种方法,注定是要失败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高尚品德,不是为了取得现世的荣华富贵。 [9](73)安萨里提出的个人品德教育始于孩子之学说,见《致孩子》一书。该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儿童必读书籍之一。[11](12)上海外国语大学蔡伟良教授研读《致孩子》后,总结出了伊玛目安萨里提出培育孩子品德的标准:1.培养青少年在食、衣、寝、行及爱卫生等方面的良好习惯。2.培养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优良品德。3.教育青少年不撒谎、不盗窃。4.培养青少年有礼貌的习惯。5.在青少年进入成人之前,使其懂得自觉履行如祷告、把斋等宗教教义规定的重要性,以使其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18](155-156)在《致孩子》中,伊玛目安萨里告诫孩子们在品德修养方面应遵循:1.谦虚谨慎,戒除自满。“对于你能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和任何人争论,争论会产生伤害,这些害处大于益处。这些争论是所有令人鄙视的德行之源,如沽名钓誉、嫉妒、骄傲、怨恨、仇恨、夸耀等等。”2.“作为一个劝告者或提醒者时,勿用自己都未受益的忠言去告诫其他人。”[11](112-118)另外,伊玛目安萨里还叮嘱孩子们勿巴结权贵,更不许接受他们的馈赠。他认为巴结权贵和接受他们馈赠的做法会使孩子产生对权贵的奉承与顺从,导致他们独立人格的丢失,有悖于良好品德培养的宗旨。伊玛目安萨里较为完整地设置了道德教育的模式、环节和途径,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完美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也颇有裨益。

知识教育:伊玛目安萨里在《圣学复苏》中详尽论述了“知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感觉和理智从物质世界中获得,如语言学、哲学、物理学、医学、数学等是普通人能够获得的知识。另一类是依靠天启和自身体验后从安拉那里获取的知识,只有学者、智者和贤士才有能力获得。伊玛目安萨里认为,将两类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习,会达到绝佳的效果。他断言,用智慧获取的知识就犹如一个人积累身体所需的营养,而天启的知识就像医治病魔的良药。[19](348)伊玛目安萨里曾引经据典详述了知识的优越性,各类知识之间的区别。在他看来,宗教知识能帮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主张坚决取缔像巫术、占星术等有碍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

伊玛目安萨里将学习按不同类型划分为两方面:一是外部的,即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二是内部的,即通过思考获得的知识。伊玛目安萨里在尼扎米亚大学任教和做管理工作期间,为学生制订了学习知识的细则。伊玛目安萨里将学校开设的课程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如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经注学、圣训学、信仰学等。选修课,如语言学、语法学等工具类学科;医学、数学、历史、诗歌等其他学科。除宗教类课程外,伊玛目安萨里建议学生选择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课程。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爱好、能力开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伊玛目安萨里在《致孩子》中指出,学习知识应有助于修炼心灵,陶冶情操。他告诫人们,假如一个人求学百年,读书万卷,但尚未做任何益于心灵修养的善举,他就不能分享安拉的恩赐。[11](90)获取了知识,就须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做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事。正如他所说:“没有工作的知识是愚昧,没有知识的工作是蛮干。”[6](49)伊玛目安萨里对知识的认知达到如此高度,不能说他对知识的观点未具备时代的前瞻性与实用性,即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观点仍具有前瞻性。

职责教育:伊玛目安萨里在《圣学复苏》中论述了教师的职责。在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一种超物质的、精神性的关系。伊玛目安萨里认为, 父亲给予孩子躯体和容貌,而先生赋予学生灵魂和精神;父亲把孩子养大成人,育孩子成才,使孩子得以自立谋生,而先生用知识和智慧哺育了学生的灵魂,把学生引向永恒圣洁的精神境界。[15](359)教师,应知理行事,宛如麝香一样,自香并施香于他人。而不应像蜡烛,照亮了别人而自焚。教师还应牢记其礼数和职责,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怜悯受教育者,以伊斯兰教教义对待他们,纯洁他们的心灵,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之免受卑贱习性的玷污,要陶冶他们的性情。在伊玛目安萨里眼里,教师的伟大不仅仅是他拥有知识和真理,更重要的是他是知识和真理的传承者。即便因年迈离开世界,那他所拥有的知识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不复存在,反而还会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伊玛目安萨里指出,教师应具有崇高的理想,以引导、教育和培养为职业责任,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伊玛目安萨里最看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以修身正己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基础。阿拉伯学者阿里福(Areef)从《圣学复苏》中析出了伊玛目安萨里对教师职业责任的8点要求:1.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爱护他们的声誉。2.教师讲授知识不应索取任何报酬,应为崇高的使命付出辛勤的工作。3.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提出友善的劝解,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知识。4.教师应精通专业工作,严禁不良行为对教学的负面影响。5.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宽阔的胸怀。6.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敏感性,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与培养良好智力的本领。7.教师应该较以扎实的知识解决学生各类问题。8.教师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理应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20](101-106)

因材施教:伊玛目安萨里在《致孩子》中论道,学生在性格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应恰当地对待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法,依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区别施教,应满足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的需求。强调学生获取最大化知识的同时,伊玛目安萨里还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按不同年龄给学生设计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游乐活动,以满足他们对生活的兴趣。伊玛目安萨里认为适当的体育活动,会使学生的智力、体力得到协调发展。

求知途径:伊玛目安萨里提出,一个学生要获取知识,须做到:1.纯洁的求学动机,远离丑陋行为。2.应避免生活中浮华因素对学习的不良影响与干扰。3.谦虚学习知识,虚心接受教师的劝告。4.避免与他人就知道或不明白的知识进行无益的辩驳,磨炼与人和谐相处的品质;应洗耳恭听别人的建议、或积极借鉴别人对知识的理解技巧。[21](401)

伊玛目安萨里对于学生的要求,基于道德教育,融知识教育、体质教育、理想教育为一体。在纯洁的学习动机下,谦和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交谈方式,才能达到博学。同时,学习者应保持良好的独立人格,不与社会污流为伍,是获得最大幸福的保证。伊玛目安萨里在《致孩子》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和生活技能,不是为了获取现世的荣华富贵。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他的身体一样,不是生来就成熟的,而是不断发育才会成熟的。身体的成熟靠营养,品德的成熟靠知识,靠教育。[9](73)伊玛目安萨里的教育目标,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很容易接受,通过学习获取人生的美好品质与完美的生活技能,实现向往的生活,远离浮华富贵,虚无缥缈的空想生活。

纵观《致孩子》,看到伊玛目安萨里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完美的人格得到训练,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孩子是社会的寄托,只要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得到了训练,社会环境就会因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更加美好。

三、 伊玛目安萨里的伊斯兰教育思想之影响

伊玛目安萨里提出的知识分类、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师工作准则、教学规范、学习途径、管理措施、教师任用等规则,成为后来很多大学,包括欧洲一些大学仿效、借鉴的对象。[22](205-206) 关于这一点,美史学家希提(Philip khuri Hitti,1886-1978年)在《阿拉伯通史》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据悉,爱资哈尔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仍沿革伊玛目安萨里的教育思想,将逻辑学这门课程确定为宗教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巴基斯坦学者谢里夫(M.M.Sharif)编纂的《穆斯林哲学史》(History of Muslim Philosophy)下册,用了近10页的篇幅详细论述了伊玛目安萨里学术思想特别是(伊斯兰)教育思想对欧洲学界的影响,如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1225-1274年)、雷蒙德·马丁(Raymond Martin,?-1245年)等。值得一提的是,13世纪基督教神父巴尔·黑布拉欧斯(Bar Hebraeus,1226 -1286年)将伊玛目安萨里《圣学复苏》中许多观点引用到他的作品中,为基督教神学思想注入了新的元素。16世纪初,伊玛目安萨里的诸多作品在威尼斯用拉丁语出版。[23](1359-1367)

伊玛目安萨里将《圣学复苏》的第一章设为教育论,认定教育非仅仅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须强调激励学生的伦理意识。鉴此,他成为伊斯兰教中使教育问题同奥妙的伦理体系发生有机联系的第一位著作家。[7](487)后辈多以伊玛目安萨里的教育思想为参照文本制订出了相关的教育规则,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一体,融品质培养于知识教育之中。如悉心研究阿拉伯文化对教育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其包含“传授”与“训育”两层涵义,且后者的责任优于前者,品质教育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代阿拉伯著名学者尤素福·格尔达威 (Yusuf al-Qaradawi,1926- )博士研究伊玛目安萨里的学术思想后认为,伊玛目安萨里确定的教师普世的教育责任、忠诚的事业精神、崇高的道德风范,对后来学者的智力与心灵的双重影响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今天,细品伊玛目安萨里教育思想仍倍感裨益。2010年初,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健康、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24]

伊玛目安萨里的生存时代与今天的社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他提出的品德教育、人文关怀、家庭教育、体质训练、关注个性差异、智力开发等教育观点,均成为伊斯兰世界甚至其它地区教育者施教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本文为2009年度宁夏社科规划项目“伊斯兰伦理思想名著——安萨里的《心灵的揭示》译介”(项目编号09NXBZX01)阶段性成果。

②中世纪伊斯兰教逊尼派经院哲学派别,亦称新凯拉姆学派(Al-mutkllmu),公元10世纪初由艾布·哈桑·艾什尔里(Abu-lhasani-lashiali,873-935年)奠基。艾什尔里原为伊拉克巴士拉城穆尔太齐赖(muatazilatu)著名教义学家祝拜伊(Zubaiy,850-915年)的学生,40岁时艾什尔里与祝拜伊在伊斯兰教义问题上发生重大分歧,逐脱离穆尔太齐赖派转向正统派,主张“天启”高于理性,反对意志自由论,强调前定说,以哲学、逻辑方法论证伊斯兰教义。10世纪末艾什尔里学派的学说由巴基拉尼(Baqrani,〜1013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教义学、经注学、圣训学、教法学、伦理学等方面撰写大量著作,该派的学者被称为“穆台凯里姆”(辩证学家)。11世纪后期该学派被奉为官方信条,在巴格达等地创办的尼采米亚大学专门传授该派学说和主张,后传到整个伊斯兰世界。

③即(al-Madrasah al-Nizamiyyah),11世纪中叶至15世纪著名伊斯兰高等学府和学术文化中心之一。坐落于巴格达城外的底格里斯河畔,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砖砌建筑群。1065-1067年塞尔柱王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Nizam-mulk)主持,耗巨资建成,并以其名字命名。该大学旨在弘扬逊尼派教义学说,传播伊斯兰学术文化,培养高级宗教学者、教法官和行政官员。课程设置以宗教课程(主要讲授艾什尔里学派的新凯拉姆和沙斐仪学派的教法)和文化课程(阿拉伯语语法学、修辞、历史、地理、文学、天文学、医学等)为主,还开设不同类型的讲座。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较为科学的教学与生活制度。培养了大批的宗教学者、法官和行政官员。1395年与巴格达的穆斯坦绥里耶大学合并。参见宛耀宾主编《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2-423页。

④阿拉伯语“Batiniyyah”一词的音译,“内部、隐含”之义,称为“内学派”。伊历3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汇集犹太教、基督教、拜火教,甚至什叶派伊斯玛依学派等某些哲学观点的派别。穆斯林学者认为,巴蒂尼亚派是一个有悖于伊斯兰正统教信仰与教律的派别。内学派认为天地间有两个神,使者是无神圣性的人,教法有时效性,否认复生日、天堂与地狱。该学派崇尚理智,推崇“免罪伊玛目”的理论和观点,并以此理解各种事物。参见:http://www.islamweb.net/media/index.phge?page=artile&lang=A&id=67939 关于巴颓尼叶的错误,伊玛目安萨里著书《穆斯塔兹西里》和《巴颓尼叶的丑行》予以驳斥与批评。

参考文献:

[1][埃及]尤素福·格尔达威.伊玛目安萨里:褒奖与评论[M] (阿拉伯文). 贝鲁特:使命出版社, 1994.

[2]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3] Seyyed Hossein Nasr.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Islam[M], Suhail Academy, Lahore, Pakistan. 1987.

[4]王希.安萨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5][伊拉克]穆萨·穆萨威著.阿拉伯哲学——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M].张文健,王培文译,北京:商务书馆,1996.

[6][叙利亚]萨里哈·艾·萨米.穆斯林领袖——伊玛目安萨里[M](阿拉伯文).大马士革:笔社,1993.

[7][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M](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李淑华.论安萨里的教育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5).

[9]李振中.伟大的教义学家、哲学家、伊斯兰权威安萨里[J],回族研究,2002(3).

[10][德]第·博尔著.伊斯兰哲学史[M],马坚译.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58.

[11][阿拉伯]安萨里.迷途指津·致孩子·箴言录[M],康有玺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12][阿拉伯]安萨里.圣学复苏[M](第一册,阿拉伯文).贝鲁特:知识出版社.

[13]赛米尔· 哈伯里.伊玛目安萨里道德修养观概述[EB/OL](阿拉伯文). http://www.islamonline.net/servlet/

Satellite?c=ArticleA_C&pagename=Zone-Arabic-ArtCulture/ACALayout&cid=1178724236599#ixzz0kxl1bLqn

[14]沙宗平著.伊斯兰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6]陈中耀著.阿拉年哲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7]李振中,王稼瑛主编.阿拉伯哲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18]蔡伟良编著.灿烂的阿拔斯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9][黎巴嫩]杰米勒·索里巴.阿拉伯哲学史[M] (阿拉伯文).贝鲁特:世界图书出版社,1995.

[20][黎巴嫩]阿里福·穆夫迪·拉吉斯.伊玛目安萨里哲学思想对青年的伊斯兰指导[M](阿拉伯文).贝鲁特:安达鲁斯出版社,1983.

[21][约旦]谢赫 易卜拉欣·古塔尼.教育者——伊玛目安萨里[A](阿拉伯文).艾布·哈米德·伊玛目安萨里诞辰600周年纪念论文集[Z].大马士革:关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最高委员会,1961.

[22]纳忠,朱凯,史希同著. 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3]参见[巴基斯坦]M..M. Sharif. A History Of Muslim Philosophy[Z] (_). Royal Book Company. Saddar, Karachi-3, Pakistan. 1983.

[24]参见中国网,[2010-03-01]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2.htm

[25]参见http://www.ghazali.org/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原载《中国穆斯林》2010年第5期)

相关新闻
195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是推动中...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
赵灿《经学系传谱》一书中曾五次提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