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波涛澎湃的名词,一个为中国人民解放与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人生,这是一个十分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海涛。 她,党的忠诚战士!回族的优秀女儿!十八岁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十八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十三岁北上延安积极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三十岁就任省妇联主任。她受到过毛主席、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她去世后,胡耀邦同志发唁电!
一、投笔从戎,投身革命
海涛,原名吕香莲,女,回族,一九二零年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出山乡吴党村。
一九三七年毕业于西平县简易师范学校,之后在吕店乡谢庆小学任训导主任,她积极购买平民识字课本,鼓励人们学习文化,消除“文盲现象”,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组织妇女识字班、呼唤妇女解放……。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涛同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八年六月,海涛同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面对日寇侵略,海涛同志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十八岁的海涛于当年九月辞掉谢庄小学训导主任的职务,加入西平县文化抗敌委员会战时服务团,到衡阳,合水、师灵,冯张庄等平原、山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参加抗日游击活动。一九三九年,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西遂边区心声剧团”,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谁愿做奴隶》等抗日救亡歌曲,在抗日短剧《放下你的鞭子》中,演艺深情、演唱动人…….,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九月十八又来临,东北各地起了义勇军,铲除卖国贼,再来抗日寇……”
演艺加演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更加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
影片“大河奔流”中,在河南省黄河岸边、新四军文工团女战士——宋敏演艺的《放下你的鞭子》中的片段,仿佛就是当年情景的再现……。
一九四零年,海涛同志奔赴延安。同年十一月进入中共中央党校(现中央高级党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陕北公学(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任教。期间,宣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讲苏联十月革命之经验,宣讲法国“巴黎公社”,宣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全民族参与的战争……。
41年,海涛同志在延安民族学院任党总支组织委员、支部书记等职。
1944年,海涛同志再度被党组织调动到三边公学(原陕北公学)任教,期间,白天讲课、开荒,晚上学习理论,又纺线织布……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
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参加者
海涛于1941年任延安民族学院党支部书记、教员,这期间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她一边认真做好教学和党组织工作,一方面带着小孩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
我国著名民族理论家、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春的儿子刘歌回忆道:延安民族学院里,和我父母先后结婚的有克力更叔叔(蒙古族)和乌兰阿姨(蒙古族)、寒峰叔叔(蒙古族)和云曙芬阿姨(蒙古族)、霍流叔叔(回族)和苏冰阿姨(回族)、宋友田叔叔和海涛阿姨(回族)。四个蒙古族、三个回族、三个汉族,真可谓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家生的都是男孩,让父母们万分惊喜。宋友田叔叔和海涛阿姨的儿子毛孩儿(宋涛,应该是宋勇)7月出生,五个孩子相差都不到半岁。
前不久,我采访了海涛的大儿子宋勇,也就是“毛孩儿”。宋勇今年已经76岁了,但声音洪亮,性格开朗。他出生时于1943年,正赶上大生产运动。那时每成人都有300斤小米的任务,妇女同志也不例外。于是海涛等五个妈妈成立了“妈妈班”,用换工的办法,一个妈妈在家带五个孩子,其余四个妈妈下地干活,依次轮换。在家的妈妈不但要带孩子,还要给孩子轮流喂奶。海涛的奶水不好,孩子吃不饱,哇哇地哭,她急得没办法,就到大食堂打来小米汤喂孩子,或者把红枣嚼碎喂孩子。 延安民族学院在伊克昭盟乌审旗有生产基地,经常从那里贩运回来一些生羊皮和羊毛。梳理羊皮、羊毛的活又脏、又累、又味,没有人愿意干,但折成小米的折算率最高,容易完成生产指标。海涛她们选择了干这个活,还缝皮袄、纺毛线、织毛衣。
1947年11月,胡宗南再度进犯延安,海涛与部队失去联系,母子过着流浪的生活,更加艰辛、不堪回首,为了糊口,常常用衣服换黑豆……。
在彭德怀副司令领导的第一野战军的强烈攻势下,保卫延安战役三战三捷,使延安重新收复,找到了党组织和部队后,海涛被安排到陕甘宁之边分区干校任教,后不久被党组织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妇联秘书”,在妇女工作中,海涛同志大胆、泼辣,常常同妇女同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许多妇女推心置腹、促膝长谈…….帮助许多妇女放掉缠足,解放思想,解除旧式“包办婚姻”,去掉几千年来压在妇女身上的一个个精神枷锁、封建家法……,受到边区妇女及开明人士的交口称赞:“边区的好妇女干部”。
三、陕西农村妇女工作的开拓者
我国著名老画家曾杏绯说起海涛,深有感触。她说海涛十分关心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1951年组织上派我参加教师训练班。训练班结业后,省妇联海涛同志把我调到省妇联工作。”
1950年,海涛调宁夏工作,历任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省妇联组织部长、副主任、主任等职。1954年调陕西省。1955年四月任陕西省妇联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兼党组书记。海涛同志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特别是陕西省妇联工作十多年,她继续坚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到田间地头联系群众开展工作。当笔者联系到海涛同志的女儿——我省著名的播音主持人海茵老师,了解海涛同志在妇联工作的情况时,海茵老师说:母亲常年在省内各地农村工厂了解情况,检查工作,母亲很少能和家人在一块。
5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刚刚开始发展时期。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妇女生产力的发展和妇女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因而,各级妇联就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棉花作为农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计民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棉花不仅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而且也是国防工业和化学工业必需的物资之一。比如制造飞机、汽车的轮胎、绝缘材料以及人造丝等,都需要棉花。……”。1956年是实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第一年,国家给陕西省下达的棉花生产任务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50万亩,达到471万亩,总产皮棉283万担,亩产皮棉平均要达到30公斤,比1955年提高50%以上。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陕西省政府在全省动员开展棉花增产运动。
棉花种植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劳动密集型农活,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从哪里动员这样多的劳动力呢?政府将目光投向了妇女。关中一带的农村妇女多数不参加田间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互助组、农业社,妇女参加田间劳动的人数逐渐多起来,但也未普及。由此省委省政府认为“妇女劳动力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于是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陕西省妇联牵头。而海涛同志就主抓这项工作。省妇联负责人海涛同志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检讨道:“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差,从现在起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工作作风,从思想上把这项工作重视领导起来”(海涛,1956)。
海涛发扬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的精神,率领省妇联的同志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工作。据省妇联的老同志回忆:从(19)55年开始,(省妇联)陆续有人在那里(注:指省妇联树立、推举的全国植棉模范张秋香处)下乡。我是(19)59年在张秋香那里蹲点,和另两个同志在张秋香那里住,还有两人住在薛俊秀那里。……那个时候的张秋香连话也说不了,把她的经验总结不到一块,是咱妇联的同志一起到她那儿,帮她总结、整理的。……我们和她们一块参加劳动,参加棉花生产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帮她回复各地给她的来信,那时全国各地给张秋香的来信特别多,每天都几十封,有的是要棉花种子的,有的是要务棉花经验的,我们就帮助她回信答复。……张秋香既不识字,又不会说话,不会总结自己经验,问她务棉花的经验,她说就是喔种好,按时锄好,打卡好就对了,硬是咱们妇联同志从她的那些话中掏出来,提炼出来(WL访谈资料。访谈人:贺萧、宁焕霞,1996)。
海涛和妇联的同志们经过数月的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的调研了解,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作方案。1956年4月,陕西省妇联在渭南县召开了“陕西妇女棉田管理经验交流大会”。会议历时5天,盛况空前,来自关中11个县的农业社主任、生产队长、植棉小组长和组织领导棉田管理的妇女干部近700人参加。陕西省妇联副主任海涛在 全省“棉田管理经验交流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她强调了棉花生产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的同时,提出了在棉田生产管理中是大力推广承包形式。
她说:“做好广大妇女参加棉田管理的承包工作,这是发动妇女力量的主要关键如何进行承包呢?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建议农业社领导上,把男女劳力精确统一计算,统一规划,就是所有的活路,按男女劳力的技术高低、体力强弱和耕作难易等情况进行站队,男女分工。……全部棉田管理工作以组为单位,固定包给妇女,以加强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保证质量,便于检查,还要做好验收工作和奖惩工作。”(陕西省民主妇女联合会编印,1956:21)
会议结束时,674名与会的妇女代表向中共陕西省委递交了保证书:“我们还要开展社与队、队与队、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劳动竞赛,看谁把棉花务的好,看谁把棉花收得多。” (参见陕西省民主妇女联合会,1956)
这次会议正式揭开了陕西省以棉花增产为目标的妇女劳动竞赛的序幕。在劳动竞赛中,省妇联重视发现培养典型,树立榜样的作用,其中以渭南地区的张秋香、山秀珍、曹竹香、薛俊秀、高贞贤五位影响最大,受当时一部很有影响的电影《五朵金花》的启示,被省妇联誉为“五朵银花”。省妇联重视典型示范作用,还培养树立了一批国家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人物和植棉能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1958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发出“推广张秋香植棉经验”的指示,省妇联提出“学秋香、赶秋香”的竞赛口号,有4000多名“秋香田”的组长、12万男女社员先后前来参观学习。1959年4月,关中地区“秋香田”进军大会在渭南召开,来自关中19个县的485名“秋香田”的妇女组长参加了会议,之后又召开了张秋香务棉经验现场会,参加群众约17万人次。
植棉劳动竞赛为陕西省的棉花增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8年有17665个植棉组参加了竞赛活动,全省棉花平均亩产56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59年在“鼓足干劲、再赶秋香”的口号下,百万妇女搞起100.24万多亩棉花丰产田。平均亩产50斤,其中亩产皮棉百斤以上就有103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23%,创历史最高纪录。这都是妇女务棉专业组的功劳(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2001:174)。 陕西省发展棉花生产先进经验被《人民日报》誉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先进技术与农民经验相结合的植棉经验”(《人民日报》,1958年6月29日)。 而这一时期海涛同志担任陕西省妇联主要负责人,她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
1961年9月5—9日召开的陕西省妇联第三届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于上,省妇联主任海涛作关于四年来陕西妇女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全省妇女工作的任务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调动广大妇女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全省人民一道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为争取今年秋季粮棉有较好的收成,并为明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陕西的棉花大生产运动和植棉能手的事迹,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20世纪70年代初在关中农村插队落户时,也耳闻目睹并参与了棉花大生产运动。我所在的西安六村堡公社红旗大队(现在的六村堡乡柏梁村)的数千亩稻田和近千亩棉花地全在渭河以南的沣惠渠旁。我们知青属于弱劳力,被分配到妇女务棉组。我们在棉田里锄草、间苗、打枝、灭害虫打波儿多液(一种农药名)摘棉桃、拔棉花杆等样样活路全干。我们队的妇女队长、妇女组长都是务面能手,我听她们讲了很多关于张秋香及银花赛的故事。亲身感受参与了当年的棉花大生产运动。时至今日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村上乃至关中农村种植务棉都是妇女的专利呢,原来这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妇女解放,发展棉花生产的伟大成果。海涛同志所付出心血与汗水功不可没。由于海涛妇女工作做的卓有成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全国妇女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刘少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左起第二位是海涛
1960──1965年,海涛同志先后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12月任西安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中,海涛遭游斗,1967年2月17日被迫害致死。
文革结束后, 1978年2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暨西安市委,为海涛 同志举行了安葬仪式,胡耀邦同志发了唁电。
西安市委书记王真在追思词中讲到:“……海涛同志是我们的好党员、好干部。……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培养干部、特别是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充分发动广大妇女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此文的有关资料得到了西北大学图书馆马光华老师的热心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