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穆斯林的经名也称教名,指用圣贤、圣妻、具有吉祥寓意的阿拉伯语词汇起的名字。在回族穆斯林中把为孩子取经名叫“起经名”“安经名”。
起名字在伊斯兰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据《艾卜·达伍德圣训》记述,穆圣曾说:“复活日,将以你们的名字和你们祖辈的名字被称呼。你们使自己的名字优美些吧!真主最喜欢的名字有:阿卜杜拉、阿卜杜·拉赫曼,等。”(穆斯林辑录)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穆斯林延续了这一传统和习惯。早期随着阿拉伯及其他地区穆斯林来华定居,他们之间的称呼对当地信仰伊斯兰教者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只要有新生儿出生,穆斯林先辈就为其起一个阿拉伯语的名字作为称谓,以象征孩子出生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
我国有的地区回族穆斯林为孩子起经名很隆重,要请亲朋好友参加,叫做“办满月”,以示祝贺。“起经名”和“办满月”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一起进行。所谓“办满月”,我国有的穆斯林地区也叫做“知感”,就是请阿訇念“喜经”。做“知感”内含庆贺心情,以及对真主赐予的感恩,所以请阿訇通过念经表示感谢。请阿訇起经名时还要有对孩子的祝福。祝福内容包括:愿真主使这个孩子长寿、身体健康、道德完善、形象俊美、衣食无忧。
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的名字分为三个类型:
(一)与真主尊名相联系的名字。根据《古兰经》经文的内容,真主除了本名“安拉”外,还有99个美名,也就是对真主的诸多称呼。在真主的诸多美名中,一类属于让人敬畏的称呼,另一类属于令人赞美的称呼,其中各个美名的用词都有引申的内涵意义,如“赛俩目”(和平的主)“拉赫曼”(仁慈的主)“瓦哈布”(博施的主),分别可以组成人名“阿卜杜·赛俩目”“阿卜杜·拉赫曼”“阿卜杜·瓦哈布”等。
(二)诸圣人的名字。伊斯兰教的圣人数量很多,据传述约12万4千。圣人分为4个品级:列圣、钦圣、大圣、至圣。为了追随和效仿诸圣人的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穆斯林往往沿用圣人的名称,作为孩子的名字,如“易卜拉欣”“艾尤卜”“穆萨”“尔萨”“穆罕默德”等。
(三)具有个人特性的名字。曾经追随圣人辗转征战、出生入死、传播伊斯兰教的圣门弟子,他们都是伊斯兰教的忠实骨干和核心人物。他们的名字为后代的穆斯林所熟知,也往往被用来作为孩子的名字,如“哈里斯”(卫士)“赛福鼎”(宗教之剑)等。
回族穆斯林姓氏因多种来源而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取其先辈姓氏中的首音或尾音或中间某一个音节作为姓。如中国穆斯林先民男子名字中有的是“”(宗教),音译为“丁”,类似“奴伦·丁”“哲俩伦·丁”等,所以其后裔就以“丁”为姓。回族中的“海”姓“穆”姓“喇”姓,就分别来自“海鲁丁”“穆萨”(或穆罕默德)的首音中的一个字音。
(二)以家世而得姓。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有五个儿子,其名分别为纳速剌丁、哈散、忽辛、闪速丁、马速丁,他们的后裔就有赛、纳、哈、忽、马、撒、沙、丁、闪、穆等姓。仅赛典赤·赡思丁这一家就在中国传了不少于十六个姓氏。
(三)取原名字中某一字为姓。元代穆斯林伯马鲁丁,汉名“鲁至道”,他的后裔并没有沿用“鲁”为姓,而是将原本名字第一个字“伯”,去掉人旁,成了“白”姓。
(四)皇帝赐姓。元代穆斯林母巴拉沙官封平章政事,皇帝赐姓“达不华”,其后裔将“达”作为姓。
(五)取国姓。即带有原住地国名痕迹。从中亚迁入中国的穆斯林先民部分人就取其国(朝)姓。如回族穆斯林中“米”“安”“石”姓,分别来自西域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安息(今伊朗高原东北部)、石域石国(今撒马尔罕一带)。
(六)皇帝御批改姓。明代回族穆斯林中有一个叫彡(shan)茂的,湖北公安人,是天顺年间进士。明英宗不认识其姓,询问内阁官员答“彡”同“陕”,皇帝即挥御笔改“彡”为“陕”。
(七)由教职、官职、民族而得姓。元时“答失蛮”为伊斯兰教经师之称谓,“哈的”“尕最”分别是元代和明清时期宗教法官的称谓,回族“答”“哈”“尕”三姓就是以任此教职、官职而来。“回”姓就是以回族而得姓。
(八)皈依后沿用原姓。在回族穆斯林与汉族兄弟姐妹长期交往融合过程中,既有穆斯林完全融入汉族的现象,也有为数不少的汉族皈依伊斯兰教的现象。这种皈依有的是家族性整体皈依,有的是个人选择性皈依,有的是通过婚姻而皈依。所有皈依的新穆斯林一般都会继续沿用并承袭原来的姓氏,使回族穆斯林的姓氏更加多样化,并完全融入了中国汉姓中,单从姓氏已很难再有信仰上的区别。
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回族穆斯林的姓名和汉民族姓名一样,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宗族裙带关系有关,而与原本的阿拉伯穆斯林姓名完全不同——他们的姓名一般至少由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有的还要包括祖辈的姓名。其排列次序刚好与中国的做法相反,即“重名轻姓”。
回族穆斯林的姓氏姓名已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人的姓名不但在姓氏上,而且在为他起的特定的名字上反映出很强的传统文化色彩。比如除姓氏外,中国人长期有按“字辈谱”命名的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至今存在有一本本的家谱、族谱。从这些家谱、族谱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一代家族世系繁衍的情况,而且每一代人的人名中都有严格的字辈规定,形成序列明晰的字辈谱。这种序列由家族的祖先预先排定,然后一辈一字,世代相传,家族后代不得随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时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字辈规定的要求来考虑,表达祖祖辈辈对子孙后代的期望。
回族穆斯林受中国文化固有特点的影响,在起名时向来重视字义和寓意。在习惯上,当人们选定某些字作为名字时,首先考虑的是这些字本身是什么含义,作为名字以后又可以赋予什么含义。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究道德、操行的社会,所谓“三纲五常”,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回族穆斯林起名也往往直接用一些汉语词汇或者典故作为自己的名字,反映了回族穆斯林文化内涵的又一鲜明特点。
姓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中国人的命名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回族穆斯林的姓名,不只是回族穆斯林的传统习俗,其中凝聚着回族穆斯林文化在培育后代方面的经验和智慧,也体现着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特色。一个人的名字,既是个体生命的代称,又是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特征的象征。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名字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一定时期的社会和一定民族的社会,都有属于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体现出一种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当地民族的文化难以隔舍的联系。
姓名是一种心理暗示,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很有影响。通过起既有汉文化寓意的名字,又起一个具有伊斯兰教文化内涵的名字,可以发挥文化心理氛围对于人格品性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其最明显的意义,是让孩子一来到“顿业”(今世),就马上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之下,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信仰为导向,指引孩子一生的成长。穆斯林以先知、贤哲的名字给孩子起经名,是盼望、祈愿孩子能像先知、贤哲那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出类拔萃的人。
回族穆斯林为孩子起名字的特点使其外因内化,是维持中国伊斯兰教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方式。当婴儿长大懂事之后,知道了他的汉名和经名的意义,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两个名字都具有文化内涵、道德导向,使其在潜意识上获得这些文化的浸染熏陶。
总之,孩子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作为回族穆斯林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伊斯兰教传统美德的教育,劝人行善,止人做恶,尊老爱幼,爱国家,爱民族,使之成为合格的穆斯林公民。穆斯林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全面的,除了宗教信仰的教育之外,还有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劳动技能。如果忽视对孩子的道德信仰教育,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品性低下、恶劣、不肖、不忠、不诚、不义,以及对社会无责任感。所以,穆斯林家庭非常注重用各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
姓名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心理密切相关的,是民族文化与信仰的镜像。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在姓名系统中就产生什么样的投射。回族穆斯林给孩子起汉名和“经名”的这种教育模式是伊斯兰教真正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具象体现,是穆斯林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一个有效而可行的路径。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