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穆斯林青年与宗教对话

伊斯兰教自唐宋时期传入中国开始就持续进行宗教文化对话,明清时期,随着“以儒诠经”运动的掀起,伊斯兰教界开展的宗教文化对话活动达到新的高度。20世纪上半叶,一大批穆斯林青年留学海外,宗教对话上升至国际层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穆斯林青年在宗教、学术和民间等多个层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宗教文化对话活动,推动伊斯兰教的发展、加深不同宗教文化群体的互相认知和理解,彰显伊斯兰文明的对话精神,为建构多元文明共存的社会伦理作出积极努力。

当今时代,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接触、交流日益密切,人群流动愈加频繁,世界处于相互碰撞、激荡,又相互影响和依存的状态中,多元文化共存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对话成为时代精神和需要。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下,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刻,宗教内部和宗教间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宗教对话亦成为适应时代潮流的明智抉择和迫切需要,而青年是推动宗教对话的生力军,中国穆斯林青年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一、青年教职人员与宗教对话

事实上,伊斯兰教自唐宋时期传入中国开始就开启了宗教对话。至明清时期,以南京和云南为中心,以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一批经堂教育青年传人面对教外人士因不理解伊斯兰教而产生的异议,掀起“汉文译著”活动。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语词与表述方式,著书立说,解释经籍,宣扬伊斯兰教教义,弘扬伊斯兰学术文化,建立了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伊斯兰教教哲学思想体系。他们不仅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传播、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且为中国伊斯兰教界推动文明对话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伊斯兰教界阿訇、学者顺应时代潮流,创办阿汉并重、伊斯兰教教育与普通国民教育并举新式穆斯林学校,创办报刊,宣扬伊斯兰教和平、爱国、团结的思想精神。同期,马坚、纳忠等一大批优秀的穆斯林青年留学埃及、日本等国,放眼看世界,拥有了跨文化的视野和知识结构,为推动中国穆斯林开展国际层面的对话与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学成归国后,致力于伊斯兰教经籍的翻译和中国阿拉伯语人才的培养,取得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穆斯林青年人才,推动伊斯兰教的发展和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文化的对话。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文明对话、尊重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社会主流诉求之一,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政府的倡导下,中国宗教界努力发掘各宗教所蕴含的丰富和谐思想,推动宗教内部、宗教与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对话。2007年,中国五大宗教全国性团体负责人共同发出倡议:“发挥宗教优势,共建中国和谐宗教;五教同光,创建和谐寺观教堂”。2011年2月,为响应2010年联合国第65届大会期间所通过的关于设立“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决议,中国五大宗教团体在北京发表“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并举办“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提出各宗教按各自传统或方式,传达不同宗教间和谐与善意的信息,倡导宗教和谐理念。其中,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也采取了积极行动,例如撰写 “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教是团结宽容的宗教”和“做追求社会和谐的穆斯林”等系列“卧尔兹”,编入《新编卧尔兹演讲集》,先后发放8万多册至全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手中,供他们在穆斯林地区宣讲使用。上述活动为包括中国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在内的宗教领域开展宗教对话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中国现有10所培养高层次年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的伊斯兰高等学府,每年约有500名优秀穆斯林青年宗教人士毕业或接受培训,大部分毕业或结业后充实到全国各地清真寺担任教职人员。近年来,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等国际伊斯兰知名学府毕业的留学生担任教职人员的数量亦不断增多。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统计,全国5万余名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中,6成以上为青年教职人员,且出现了部分研究生学历的教职人员。2012年6月,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换届后,19名委员中6名是中青年委员,秘书组秘书基本为青年教职人员等。目前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构成较之以往发生了重要变化:中青年人数日趋增多,他们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为优化和语言能力较强。他们发挥青年人思想敏锐、眼界开阔、知识丰富的优势,从国家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宗教界倡导的宗教和谐理念和伊斯兰教和谐思想的伦理道德目标的一致性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践行宗教对话思想与精神。一是利用主麻卧尔兹讲台,宣讲中国政府、宗教界和伊斯兰教关于和谐理念的内涵,阐释宗教文化差异性之上的道德共识,引导穆斯林民众以多元的视角理解和平、包容、中道、友爱等具有对话精神内涵的思想,促进穆斯林内部和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在实践层面的和平共存。二是利用网络资源传播宗教对话思想。据载,近年来中国伊斯兰文化网站发展较快,较有影响的网站有20多个,多为普及伊斯兰教基本知识,探讨教义、教法,传递国内外伊斯兰和穆斯林咨询等内容。其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网、中穆网、伊斯兰之光等网站在穆斯林中有重要影响力。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网站发布了包括倡导中道、和谐、团结、宽容等伊斯兰教精神优秀卧尔兹篇目,供全社会了解、学习。中穆网等选出部分优秀青年阿訇关于倡导文明对话的卧尔兹,开通网上课堂和跟帖讨论,在教职人员和穆斯林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同时,部分青年阿訇利用新媒体如博客、微博和微信,表达自己对于宗教对话意义的理解,对穆斯林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形成良好影响。三是参与公共对话平台,阐释伊斯兰的和谐理念和实践。近年来,中国政府注重对宗教青年人士的培养,全国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以青年教职人员为主。他们在每年的“两会”期间,与各宗教界人士交流宗教的普世价值、存在的问题和肩负的使命。中国政府各级统战、宗教部门每年多次组织各宗教的青年人士聚在一起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从2006年开始,中央统战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每年举办一期为期半年的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从2012年开始,中央统战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爱国宗教界人士硕士研究生班。参加研修班和研究生班的学员基本是五大宗教中青年教职人员,从而推动了各教青年教职人员深度宗教对话;同时,一些优秀的伊斯兰教青年教职人员也积极参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举办的宗教对话会议。可以说,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宗教界最有影响和意义的青年宗教人士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二、穆斯林青年学者与宗教对话

进入21世纪,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毕业的一大批穆斯林青年博士在系统的学术训练下得以成长,从业于全国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同时,部分留学埃及、巴基斯坦、伊朗、美国、英国等海外的穆斯林青年学者学成归国,进入学术研究队伍。与以往穆斯林学者构成相比,这批青年学者具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更多元的学科背景、更系统的学科训练、更扎实的外语水平和更强的宗教对话能力,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穆斯林群体开展宗教对话的新锐。

自2000年以来,南京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联合先后在南京、昆明、银川举办了四次以“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文明的交融:第二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学术研讨会”。2010年和2012年,开罗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举办了两届“中阿文明对话-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等等。穆斯林青年学者纷纷受邀参会,成为文明对话研讨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在维护文化多元和人类和平的语境下,穆斯林青年学者将“文明对话”置入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之中,阐释伊斯兰倡导对话的精神内涵,叙述穆斯林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层面进行的对话实践,论述伊斯兰文明观、文明对话的本土意义,总结中国伊儒对话的成果,思考中国伊斯兰文化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彰显伊斯兰文明的对话精神,建构多元文明共存的社会伦理。

总结新世纪10年来涉及伊斯兰文明相关的对话实践与效应:一是推动了中国伊斯兰教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了穆斯林青年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意识,形成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对话成果;二是有力地回应和驳斥了“文明冲突”论调,如《伊斯兰视域中的文明对话与全球伦理》、《第六种宗教对话观:传统学派的视角》等文章,从伊斯兰教主张文明对话的品质和实践角度论证了文明的和谐共存;三是深入思考伊斯兰文明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发展,如《文明对话和对话文明——略谈伊斯兰教的文明观》、《文明对话论域中的回儒对话》等文章,论述了穆斯林践行文明对话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前景;四是强化了中国穆斯林青年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及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如会议期间,穆斯林青年学者与中国、美国、日本、伊朗等国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知名学者深入讨论了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得以对话的内容和途径;五是译介了一批有影响的伊斯兰经典学术著作。如安萨里的《迷途指津 致孩子 箴言录》,鲁米的《心灵的泪滴》、艾布·卧法·伍奈米的《伊斯兰苏菲概论》等等,均为穆斯林青年学者的译作。

可以说,青年穆斯林学者参与的文明对话,跨越了原有的文化边界,与其他文化形成良性的对话和交融。

三、穆斯林青年民众与宗教对话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大批国内外穆斯林人口进入中国东部城市经商、打工、学习和生活。据统计,这批流动穆斯林人口高达300多万人,涉及青海、新疆、宁夏、甘肃、陕西、云南、河南、山西和山东等省区的国内穆斯林和来自西亚、中亚、非洲、南亚、东南亚和欧美30多个国家外籍穆斯林。其中,以穆斯林青年人士为主体。他们构成了中国东部城市穆斯林的多样人群和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景观。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所有开放的清真寺,聚礼日做礼拜的人数在400到7000人不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会礼上,大部分清真寺参加礼拜的人数在2000人以上,而广州的先贤古墓清真寺、义乌清真寺等则超过了万人。

这一庞大流动穆斯林人群,以商贸活动为媒介,分别以清真寺为中心和以职场为平台,在民间层面潜移默化地广泛开展穆斯林内部和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交流与对话,加深了不同宗教文化群体的互相认知和理解。这是新世纪中国以普通青年穆斯林为主进行宗教对话最具特色的部分。

宗教对话正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而日益增强,正在形成促进人类亲近、社会进步、世界和平与全球和谐的文明观。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维护人类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本着平等、民主、宽容精神,通过各种宗教之间的互动合作、互信互利、共同发展,才能促使人类走入丰富多彩与和谐共存的未来。

〔本文为第四十九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104905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相关新闻
195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是推动中...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
赵灿《经学系传谱》一书中曾五次提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