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先驱——马骏

北京日坛公园西北角,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汉白玉墓碑,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先驱人物,回族烈士马骏就长眠于此。 马骏烈士用短暂的一生,写下了爱国、救国、殉国的革命篇章,他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大义舍命,笑对死亡。马骏一生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在马骏烈士诞辰120周年之际,缅怀先烈,学习、传承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品学兼优的进步青年

马骏,字遹泉,号淮台,回族。1895年9月,马骏出生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一个回族商人家庭。马骏出生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过渡的时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沙俄侵略军入侵中国东北。当地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激发了少年马骏反抗恶势力的决心。1903年,8岁的马骏入私塾读书,11岁进入父亲创办的清真小学。他聪明好学,品学兼优,关心国家大事,痛恨腐败落后的旧中国,较早地接受了先进思想。1912年,马骏来到吉林省一中读书。正值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马骏积极投入斗争行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演讲才能。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5年8月,马骏来到新思潮比较活跃的天津,考入天津私立南开学校,并结识了高他两级的周恩来。由于理想、志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为挚友。马骏品学兼优,待人诚恳,豪爽幽默,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探讨社会问题,寻求救国的真理。同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更使他的思想出现了新的飞跃。马骏出色的演讲才华,使他多次在南开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奖。南开求学期间,马骏把在学校接触到的新思想带回家乡,在清真小学等处,召集群众,宣讲“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揭露袁世凯的卖国罪行。他还应邀到学校演讲,传递新思想、新思潮。

 
 

革命运动中的先锋战士

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随着工人阶级的加入,使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骏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1963年,邓颖超在《回忆马骏烈士》一文中写到:“他具有高度的爱国思想,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工作干练,认真负责。在当时,他奔走呼号,勇于斗争;他擅长讲演,语言简明有力,有煽动性;他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不怕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1919年5月6日,马骏代表南开学校参加了天津中等以上十校代表在北洋大学召开的天津学生代表大会。大家一致表示要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根据临时学联的决议,各学校召开了国耻纪念大会。在南开学校的大会上,马骏发表了扣人心弦的爱国演说。他说,“今天是国耻纪念日,但我们不是单纯为了纪念,纪念正是为了洗雪国耻。要洗雪国耻,就得奋起力争。主人、奴隶定于今日。北京学界已掀起做主人的斗争,我们天津也要协力奋斗。”

在斗争中,马骏曾先后被推选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负责人、“全国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来往于津、京、沪之间。为了唤醒各界民众团结一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亲日派,他到处奔走。为争取天津商会罢市声援全国爱国运动,他曾用头撞柱以示决心,大义凛然、奋不顾身的壮举,使在场者无不深受感动。8月26日,为营救在声援山东惨案中被拘禁的请愿代表,马骏被京津学生代表公推为学生运动的总指挥,率领天津、北京、济南、烟台等地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学生请愿大示威。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分赴西苑门、新华门、国务院门三处,在马骏的指挥下,学生们铜墙铁壁般团结在一起,进退有节,行动一致,斗争持续了3天。这就是当时闻名的“马骏大闹天安门”。

1919年9月6日,周恩来、马骏、邓颖超、郭隆真等进步青年在天津正式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北方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声望,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萌芽。

 

战斗在白山黑水间

革命斗争的洗礼和锤炼,使马骏不断地成熟起来。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整个东北地区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他在家乡宁安建立起吉林第一个党小组,也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是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1920年8月至1923年9月,马骏多次从天津回到家乡宁安,并活动于宁安、牡丹江、哈尔滨之间,他还进行反对封建礼教改革婚丧嫁娶中的封建礼法活动。演出《一片爱国心》等新式剧目。马骏的革命宣传在家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22年2月,马骏来到了哈尔滨。在南开同学邓洁民办的哈尔滨东华学校任教期间,他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每个周末,都在学校组织讲演会、辩论会,宣传新思想。他还向韩铁生等人介绍天津反帝救国的斗争经验,指导他们组织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在马骏领导下,哈尔滨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1923年2月,马骏创办了《哈尔滨晨光报》,宣讲救国道理,揭露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推动了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3年9月,马骏受党组织派遣,到吉林毓文中学任英文教员兼作训育学监,以此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此间,马骏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会”,努力宣讲革命真理。

1925年6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吉林,马骏四处奔走,发动各界群众声援,指挥各界人士4000多人示威游行,支援上海工人反帝爱国斗争。这是吉林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空前大规模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吉林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马骏奉调秘密回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北京。奉系军阀得知他回京工作的消息后,在北京城内布下很多暗探和军警,日夜搜寻他的下落。马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参加活动。为了加强和劳苦大众的联系,他脱去长袍换上“苦力”的衣服,与贫民同吃住、同劳动,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群众很快发动起来,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1927年12月3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马骏被捕。1928年2月15日,被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

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马骏被定为“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马骏举行公祭仪式,北京市政府在日坛公园修建马骏烈士墓,墓碑上镌刻着 “回族烈士马骏之墓”。

1995年,在马骏的家乡黑龙江省宁安市,苍松翠柏和鲜花簇拥着一座三层仿古建筑纪念馆,白色的擎檐柱和大理石墙面,回族特色的蓝琉璃瓦屋顶及飞檐,古朴凝重,这是专为马骏而建的烈士纪念馆。以此缅怀先烈,教育后人。

 

马骏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奉献给了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在国家危难关头,所表现出的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高尚情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极为深刻的启迪意义。周恩来同志说过:“没有前赴后继的革命战士,筑不起伟大的革命胜利之途!”饮水思源,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位从黑土地走出的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学习他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时间怎样流逝,马骏烈士永远是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作者:张博)

 
 
相关新闻
195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是推动中...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
赵灿《经学系传谱》一书中曾五次提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