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方典礼》是国内学者关于伊斯兰教律法和礼仪的介绍比较权威的书籍,其中对于五功之一的朝觐,刘智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有关朝觐的条件和能力,有其独特的阐述。可以说,《古兰经》与圣训“尽能力而行”的精神,在刘智《天方典礼》里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现刊发穆卫宾老师的这篇文章正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朝觐的内涵与真谛,干好朝觐仪式之外的功修,做一个完善、全美的朝觐者。
《古兰经》中说:“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3∶97)这段经文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是说朝觐是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天命功课;其二是说朝觐是有条件限制的,若是没有能力,或是内在、外在的条件和因素限制,那么可以不朝觐或等待他时再行朝觐。经常有朵斯提问我,如何理解这节经文所说的“有能力”?下面,我们看看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1655-1745)对此所做的阐释。
刘智在其著作《天方典礼》(1)中说:“经曰:穆民必朝,路艰可待”。传曰:“路塞,乏用,无亲命、废疾,可无朝”。(2)意思是说:朝觐是每个穆民的天命,若有能力,一生必须朝觐一次;若因道路艰难,或道路不通,或缺少费用,或没有双亲的命令,或身患残疾,都可以暂缓朝觐或者不朝觐。先生简要的一句话道出了朝觐的主要条件。按照教法规定,朝觐有当然条件和履行要素,总结起来可以用身体、财力、路途平安这三点来概括。
仅以身体能力为例,近代的中外穆斯林学者们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将身体能力的外涵延伸许多,将自身对环境、气候、炎热的适应能力纳入身体能力。当今,环境污染、疫病肆虐与疾病成灾都影响着每年数百万朝觐者,2003年的非典、2009年甲流以及2012年中东地区的冠状病毒都是鲜明的例证。我国目前每年都有一万多名穆斯林群众前往沙特阿拉伯履行朝觐功课,这是我国最大的涉外团体性的宗教活动,所以在履行宗教功课的同时,还要关注自己的生命安全,因而环境与疾病的因素,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充分考虑的。可见介廉先生的“废疾,可无朝”寥寥五个字,意义何其深远。
真主是宽容的,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朝觐的人,免去了他们朝觐的义务。但是如何满足他们渴望朝觐的心理需求呢?刘智援引《道行经》(3)云:“朝之为言,会其纷散,而返乎其本也。省亲、亲贤、阅心、念主、其亦犹乎朝也”。意思是说,朝觐的意义在于使分散各处的人聚会到一起,返回到他们的根本。但是让人返回人之本性,却有许多途径。从朝觐的至高目标来说,亲赴麦加朝觐并非唯一途径,在家孝顺双亲,亲近贤士,潜心修身,记主赞主,这也就相当于朝觐一样了。(4)
就此,介廉先生根据朝觐的至高目标,将朝觐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居家之朝。他说:“父母生身之本,夙夜省视,居家之朝也。”
意思是说,人生在世,父母亲是生身的根本,早晚看望照顾,这是在家里的朝觐。《古兰经》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4∶36)并在多处将对父母的行孝与崇拜真主紧密相连,旨在说明,一个人只拜主不行孝,则他的拜主无从着落,不被真主接受。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说明一个人是否向父母行孝,决定着他是否能得到真主的喜悦,是否能够进入天堂。真主对于人有原造之恩,父母亲有养育之恩,二者“分之不离,共之不合”。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没有能力朝觐的人,在家尽心侍奉父母双亲,照顾好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礼对待,那就如同前往麦加朝觐天房一样。
第二种是在境之朝。刘智解释说道:“贤学,明教之本,晨夕亲近,在境之朝也。”贤明而有学问的人通晓宗教的根本,早晚与之接触亲近或习学贤学,是在家乡的朝觐(5)。《古兰经》和圣训中都多次强调学者的尊贵性以及对人类群体的重要性,真主说:“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们提升若干级”(58∶11),“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39∶9)穆圣也曾说:“学者是众先知的继承者。”学习知识或以有知识的贤者为伴,就是紧抓了真主的绳索,坚持了穆圣的端庄大道。刘智说:“与善人之交,如入紫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恶人之交,如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与之化矣。”可见交结贤明有学识之人的益处。所以,早晚亲近贤学之人,已然达到了朝觐的要求。
第三种是当体之朝。他说:“心,百务之本,动定检阅,当体之朝也。”
行动举止时时刻刻自查自省,这就是自身的朝觐。穆圣曾说:“人身上有一块肉,它坏了,整个身体就坏了,它好了,整个身体就好了。是呀!它就是心。”一个人平时修身养性,时时反省自己的内心。通过每天的五番礼拜,多多记念真主,对自己的失误和罪过随时向真主忏悔祈求;通过施舍、主持公正、救济贫穷等公益行为,来接近真主;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察和展现伊斯兰之道;这样就如同朝觐一样,这就是自身的朝觐。
第四种是至切之朝。他说:“主宰,万化之本,语默思念,至切之朝也。”
对于记念真主,刘智说,真主是人类宇宙世界的创造者,世间万物的赞颂全归与他。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理者——人,理当时时刻刻颂念真主的尊名。时刻颂念真主的人,就会愈发接近真主,时刻期望接近真主的人,就会以真主的法度时刻要求自己,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处。所以说,朝觐者在朝觐期间时刻赞颂真主,而没有能力和条件朝觐的人,在自己的家乡时刻口中默念心中赞颂真主,当你接近真主一,真主会接近你一肘,当你接近真主一肘,真主会接近你一臂,你向往真主,真主就会亲近你,这就是最为切实的朝觐。
那么,对于那些患有疾病、身有残疾、经济拮据,或路途欠安,高堂在上的人,该如何阐明朝觐的能力问题,又该如何安慰他们渴望朝觐的心灵呢?
刘智说道:“凡人不得朝于天房,遵此数事,亦可以当朝之功矣。”
刘智先生针对有意愿而没有能力朝觐的人,为他们找到了心灵上的慰藉。众所周知,朝觐是一项集其它四项(念礼斋课)功课于一身的宗教功课,有能力有条件者通过朝觐,可以使自己的宗教功课和世俗行为得到更高的提升。而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去天房朝觐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也就达到了朝觐的目的。正如穆圣在聚礼后做祈祷时所说:“主啊!的确,这一日就是穆民的节日,是贫穷者的朝觐。”聚礼就是贫穷人的朝觐。
那么,朝了觐的人是否就意味着功成名就,可以放任懈怠了呢?刘智又对朝过觐的人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他说:“既得朝于天方,遵此数事,可谓日日朝、时时朝,终身无间者矣。”
意思是说,已经到天房履行过朝觐功课的人,并非就“朝觐荣归,五功完满”了,在朝觐的基础上,还应该更加担当好家庭责任,多求知识,多行善事,多多记念真主。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相当于每天都在朝觐,时时刻刻都在朝觐,把婴儿般的纯洁无暇(6)带到复命归真的那一天。我想,这应该才是我们朝觐天房的最崇高的目标。
众所周知,朝觐的能力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也是各国教法学家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据沙特有关媒体报道,沙特朝觐大臣福阿德·法尔西博士在一年一度的国际朝觐论坛上强调,当前朝觐活动面临空间及时间两方面狭小的难题,再加上朝觐人员不断增加,哈吉的能力、语言、文化传统和教法学派各不相同,急需在教法上对朝觐能力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展现伊斯兰教文明、伟大而又宽容的精神。近两年,沙特政府又反复强调,朝觐既是一项宗教功课,又是一项文明行为,要求朝觐者通过自身的良好素质展示穆斯林文明的形象。
朝觐是一项有条件限制的功课,每个人都需量力而行,正如《古兰经》中说:“真主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2∶286)先知穆圣也曾说:“当我命令你们做一件事时,你们当量力而行。”(《布哈里圣训集》)
准确把握《古兰经》与圣训的精神,依自己能力而行,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据记载,穆圣身边的大贤艾布·胡莱勒就没有参加由穆圣亲自领导的辞朝,原因是他家有年迈的老母亲。因要照顾年迈孤单的母亲,他放弃了跟随穆圣前去麦加朝觐的唯一的荣耀。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先例,先贤马启西曾经两次朝觐均未果。第一次是于1905年4月前往麦加朝觐,途中遭遇拦路打劫,中途而返。同年冬天,第二次出发西行朝觐,但也因途中遭遇战乱,而未成功。正如白寿彝先生所描述:“出嘉峪关,过伊犁河、铁门峡、阿姆河,抵达撒马尔罕地区的白帽城。当地战乱突起,西行受阻。遂滞留当地讲学。三十三年后,返回故里。”(7)艾布·胡莱勒和马启西均为虔敬之人,都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责任和路途平安而主动放弃了朝觐,应当是很恰当地领会了古兰经文和圣训的内涵。
当我们今天再次打开册页,细细品味时,不禁被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智慧和对宗教的虔敬所感动。居家之朝、在境之朝、当体之朝、至切之朝,朝觐就在我们身边,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四种朝觐,是对天房朝觐内容的深刻理解及其内涵的无限延伸。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方才是日日朝、时时朝,那才称得上无间之朝,否则,只是具有朝觐的形式,而无朝觐的实质了。一个人朝觐归来,再加以平日修习这四种“朝觐”,当算是真正领悟了朝觐的深刻含义,并让它在实践生活中获得了证实。
参考文献:
(1)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71年版第2640页。民国初年,南京出版的一套非穆斯林丛书《金陵丛书》(1970年台北重印)也收录了《天方典礼》。
(2)“经曰”指的是《古兰经》,但“穆民必朝,路艰可待”一句是据《古兰经》原文,全句为“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都有为真主朝觐天房的义务。”(3∶97)“传曰”是指圣训,也是根据圣训而来。
(3)《道行经》为《道行推原经》的简称,阿拉伯文原著是《密尔索德》,舍蕴善译为《推原正达》。
(4)白话翻译均参照刘智著,马宝光、马子强译《白话天方典礼》,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贤学,明教之本,晨夕亲近,在境之朝也”,马宝光将之译为:贤而有学问的人通晓宗教的根本,早晚与他接触亲近。愚以为是否也可以讲“贤学”译为贤明之学识,即贤明的学识是宗教的根本,早晚学习,这是在本地的朝觐。
(6)此句来自于一段圣训,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谁朝觐,且无丑事、恶事和争吵,当他返回故里时,就犹如新生的婴儿一般纯洁无邪。”
(7)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近代》,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师、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