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从1936年中国共产党创建陕甘宁边区后,盐池回汉群众团结一致、义无反顾的投入保卫边区与建设边区的革命洪流之中。尤其是国民党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期间,盐池人积极从事采盐、贸易,为打破封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盐池人依然传承与升华团结奋斗的精神,与时俱进,谱写新曲!我们在盐池采访中了解到,盐池县少数民族只有4038人,相对于全县16.7万多人口而言,所占的比例少而又少,但冯记沟乡回六庄村幸福村的建设,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实地选址,设计方案也由县长亲自审定。盐池县委,政府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样就不难解读盐池县在吴忠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考核中,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
我们在盐池相继了解到,盐池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通过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讲授民族政策,宗教管理知识;在电视台开设民族统战专栏;组织教职人员观摩学习;安排相关单位编排民族团结内容的文艺节目;开展“各族人民手牵手,共建美丽新盐池”有奖征文等活动,丰富了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
在创建活动内容上以进乡镇、进机关、进行政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清真寺等“七进”活动为主干,扩大涵盖、增进深度。从五个方面入手抓创建,使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结果,从而推进了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发展。一是从结对帮扶入手:盐池县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回汉之间结对帮扶的路子,形成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结对帮扶。如冯记沟村是一个纯回族村,回族人口占盐池回族人口的50%左右,由于各种原因,经济相对滞后。2012年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在统战、宗教部门的指导下,青山乡的青山村和回六庄村结成帮扶对子。根据回六庄村强记滩自然村在滩羊、山羊养殖方面,一直以传统散养和出售羔羊为主,经济效益低下,自从和青山村的宋新庄结对帮扶后,在宋新庄的汉族同胞帮扶下,逐渐转换到以园区养殖和销售育肥羊为主的经营模式,效益比原来增长50%。目前,回汉群众已结成24户12对的帮扶对子。回六庄已建成养殖园区6个,养殖棚150座,养羊3万只,人均收入4000多元,大部分群众以走上了致富道路。结对帮扶不但实现了回汉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通过这种形式,增加民族之间的日常交往,增进了民族感情,加强了民族团结。二是从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建设上入手:如惠安堡镇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为惠安堡回族穆斯林移民新村砌护排水沟3公里;住建局争取项目资金500万元,县委、政府筹措资金200万元,建设冯记沟回六庄幸福村,为该村新建房屋28户,改造旧房50户,修建水泥路面10.46公里,新建广场5000平米,绿化120亩;花马池镇争取项目资金维修民族团结道路15公里,由此极大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从改善宗教生活环境入手;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对回族穆斯林宗教场所进行维修建设,县财政局争取专项资金3万元,对北关清真寺进行维修,筹措12万元对大水坑清真寺的沐浴室维修建设;通过“企寺共建”的方式由四股泉煤矿投资1万元,为惠安堡清真寺硬化了院落等措施,改善宗教生活环境,并对全县伊斯兰教的执坊阿訇每月补助500元的生活费,使宗教人士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使教职人员竭尽全力的服务社会大局,达到了宗教和顺的目的。四是从保障少数民族民生入手;为保障少数民族的民生,盐池县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多措并举,取得实效,赢得了少数民族对党的政策的交口称赞,为盐池的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民政局把少数民族大病救助比例降至1万元,并把救助标准提高到7万元;合作医疗机构把少数民族县内县外的报销比例提高5%;卫生局为少数民族群众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免费为5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上门体检;在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社区将贫困的少数民族优先纳入低保,并积极协调廉租房,是少数民族安居乐业;盐池县花马池镇把回族居民拆迁补助每平米提高10元等惠顾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赢得了民心,增进了团结。五是从建设民族间相互尊重的社会意识入手;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全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政局规划了回族公墓;县宾馆为少数民族游客提供礼拜用具;宗源公司为进行滩羊交易的回族提供礼拜点;凡是有回族工作的机关单位,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设立清真灶;在全县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还在各居住小区开展民族风俗习惯宣传教育,着力避免因风俗问题引起的不团结事件的出现。这些措施诠释了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真诚拥护,促进了民族团结,勾勒和谐社会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