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谒京郊昌平何营村伯哈智墓有感

不久前,父亲胡振华带我们去京郊晋谒了一座伊斯兰教先贤的古墓,给我们讲了不少有关回族族源的历史知识。

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何营村住有20多户回族人家,有一座很小的清真寺,坐落于村北头,它的北边就是当地回族人的陵园。一进陵园大门,在一颗颗参天的苍松古柏的环绕下,陵园的最北边有一座古墓,这便是“先贤伯哈智之墓”。古墓按照伊斯兰教传统墓式用青砖砌成,前有两块高大石碑,其中一块有被砸断的痕迹,因多年风雨的侵蚀,石碑上的汉字已无法辨认。父亲按照回族的习俗带我们接了“都瓦”,表达了对先贤的悼念。据说,伯哈智是明初来我国传教的阿拉伯人,明太祖洪武年间还作过官,他归真后,当地的穆斯林们把他安葬在昌平的蟒山脚下,并修起了这座陵园,还一直派人守护,现在由一位家住在何营清真寺的姓张老人负责照看。在晋谒这座先贤的古墓的过程中,父亲也随机给我们讲了许多历史知识:

一是关于“先贤”。父亲说这里的“先贤”是对伯哈智的尊称,是波斯语“巴巴”一词的汉译。“巴巴”原意为“父亲”或“长者”。我国回族穆斯林常把“筛海”与“巴巴”混用,但不同地区的穆斯林有不同的使用习惯。“筛海”一般多用在伊斯兰教里的宗教人士上,而“巴巴”原先并不专指伊斯兰教教宗教人士。可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巴巴坟”却多是说的伊斯兰教里有很高威望与修德人士的坟墓。

二是关于“伯”和“哈智”。在魏德新先生编著的《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中并没有“伯”姓。据父亲说“伯”字可能不是这位哈智的姓,是否是历史上早期回回人名字的第一个音节的汉字音译呢?“哈智”、“哈志”、“哈吉”都是阿拉伯语朝觐者一词的音译。“伯哈智”可能是一位朝过觐的人。父亲还说:在中亚,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的名字后边有“哈吉”,但他们不一定是朝过觐的,很可能是一种尊称,也可能变成了名字的组成部分了。正如“禾加“或”“霍加”,其原意是“穆圣的后裔”,但在中亚,在新疆,不少穆斯林的名字后边也加上“禾加”或“霍加”了。他们不可能都是穆圣的后裔,很可能也是一种尊称,或可能已变成了名字的组成部分了。照此看来,“伯哈智”这三个汉字,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先贤的姓名,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三是关于“阿拉伯人”。父亲向我们解释说:我国的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传来的,但我国的回族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形成的。回族的先民中有外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各族人、南洋人,也有本地的维吾尔人、蒙古人和汉等民族的人。不能说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传来的,我国的回族就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了。过去,我们一提“西域”就好像是指阿拉伯等地,其实“西域”的范围很宽,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往往指新疆,广义指中亚、西亚、南亚。”我想,传说伯哈智是明初来我国传教的,好像一说传教就只能是来自阿拉伯,他一定就是阿拉伯人。其实,来我国内地传教的有不少是来自中亚、西亚的。北京牛街礼拜寺里的两位筛海墓,其中一位来中亚布哈拉,一位来自伊朗,他们都是来北京传教的。因此,伯哈智是不是阿拉伯人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我在日本岛根大学教育学部读硕士课程期间,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关于回族民间文学与日本民间文学的初步比较,那时我就引用过不少回族族源的民间故事,也证明了回族的族源不只是阿拉伯人,而是多元的。

四是晋谒后的建议。在我国广州、泉州、扬州、西安、北京等地有一些穆斯林古墓,对这些古墓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回族历史和伊斯兰教史的研究。我国学者过去曾对某些穆斯林古墓作过研究,但还缺乏全面综合的研究,值得今后提倡。要研究就要加强对这些穆斯林古墓的保护,如果保护不好就无法进行研究。“先贤伯哈智之墓”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保护的很好,我们感到很欣慰。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是宗教工作大市,...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习俗的...
赞目赞目泉经历了大约四千多年的历史,...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
泾源县人民检察院自1978年重建以来,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