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沈丘清真古寺爱国主义事迹

 一、场所简介

沈丘清真古寺坐落于今沈丘县城槐店回族镇沙河故道北岸的清真寺街(今名伊斯兰大世界),原名至元寺。西南与槐店回族镇政府机关毗邻,西接河北派出所和原马廷襄将军府(即侍卫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县商业局开发为商住楼),将军府北侧为该寺的西段,西临今生产南街。北面原为该寺西讲堂和演武厅,清末改作“经汉学堂”,1912年,改为“回民公义明远学堂”,1927年改为“沈丘县立第五小学校”,1948年与接壤的成达学校合并,更名为“槐店市立一小”,即今回民小学。

据1989年沈丘县土地管理局丈量,该寺主体大段东边长62.3米,西边长65.75米,南边长61米,北边长59.11米。西拐小段东西长69.75米,南北长11米。共计4,612平方米,合6.92亩。主体建筑为望月楼、过殿、卷棚、大殿,南北讲经堂、女寺,另有临街门面12间以及水房屋、配房和新建的回族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寺院大门外为占地3,000平方米的伊斯兰广场,临县城中心主干道“颍河大道”,寺周边道路四通八达。

13世纪,一支被蒙军强征入中原的波斯尼沙布尔部,在酋长阿合马·阿里带领下,辗转千里参加平金战役,平金后,率部驻屯槐店(时为项城县城)东郊。至元十年(1273),当地穆斯林在东郊的西天寺西侧(今东门里南段路西海宅)建起清真寺,被当地人称为“东园子”。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经西北洪洞大槐树迁播怀庆的回族移民,渡黄河南迁徙居此处,把原寺西迁今址,亦称“西园子”。明代,该清真寺占地15亩,寺院房舍63间。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闯军与明军的一次战役中,该寺遭兵燹。

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经黄河北南迁移入的马氏来祖马辉(字敬昌),率众在“西园子”重建清真寺,历50载,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竣工于马氏四世祖马延缙之手。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三次对古寺进行大的修缮。1939年,社首海容轩、杜芾村主持修寺。1953年,社首刘继领、马文俊、杜绍良等主持修寺。1980年,该寺进行一次大的重修。1993年,李道全阿訇主持重建望月楼。2004年,回民商人刘伟及社会共同捐资,重建了女寺。2007年,社首刘保久主持对望月楼进行用耐固建筑材料修缮装新。2009年4月,社首李尊敏、马学俊主持对礼拜大殿进行整体重修,恢复了礼拜殿两侧的古式半歇山耳廊。2010年,社首李尊敏、马学俊及阿訇王中雷主持在南院新建了“回族文化活动中心”。

1912年,该寺的西讲堂、演武厅及园林被改建为回民公义明远学堂(后改为县立五小),即今槐店回族镇回民小学。1956年,寺院的西拐段曾被水利部门用来安置因修河坡而拆迁的居民户。“文革”期间,寺院西侧邻“马将军府”段被占用建糕点厂、化工厂等,古建筑、文物损毁严重。1980年恢复为清真寺。

沈丘清真古寺于2000年9月25日,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定为“规范化宗教场所”。该寺为沈丘县伊斯兰教协会办公驻地。

二、爱国主义事迹

◎以武功报国的武门马氏

沈丘清真古寺北园林内的演武厅,曾为沈丘培养出许多武童、武生、武举、武贡士。清光绪六年(1880)殿试二甲武进士、从二品副将马廷襄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在九门提督衙门供职的马廷襄的两个儿子,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在清真寺掩护下的学生爱国活动

据《沈丘县志》记载:“明远学校是槐店回民促进协会会长海香廷出面,用槐店镇牛羊屠宰所得税捐将清真寺花园和武术旧址扩建而成。……该校曾是中共沈丘县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中心,后来为革命做出一定贡献的苏堃(回族)、马捷(回族)都曾在这里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38年)9月成立了中共沈丘县第一个地下县委。”

1928年春,回族地下党员马建农(又名马洪思、马锡山)以教师身份,经西华清真寺阿訇介绍,在沈丘古寺阿訇和东镇回族绅士的帮助下,来五小(今回民小学)任教。随之上级党组织又派三名回族地下党员马汉卿、马春亭、袁灵涛由省立(淮阳)二师转来五小任教,协助马建农开辟党的地下根据地。中共党组织之所以选择此地为党的活动中心,是因为学校与清真寺连通,紧急情况下可以化装成做礼拜的穆斯林,在阿訇乡老们的掩护下撤离。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豫东特委为开创沙河两岸各县人民的革命斗争,把槐坊镇(即今槐店回族镇)定为党的地下活动中心,最早在当地少数民族中立足发展组织。创办《颍河》周刊,校长刘宝珊(字铁樵,回族)资助一部油印机,印发传单,宣传革命。与此同时,在回族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庞正斋、李道恒、庞谦、李道海、李道连、马文成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中共豫东特委由鹿邑迁入五小,特委书记李梅村(李云鹤)、副书记徐庶、团委书记曹铨等8人先后到达五小,以教书为掩护领导豫东各县党的地下工作。9月,特委批准成立槐坊回民党支部,支部书记由五小校长庞正斋担任,支部共3人,都是回族地下党员。该支部是周口市党组织在少数民族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同时也是党在沈丘县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12月,支部改为特支,后又改为区委,直接受豫东特委领导。

区委以五小为活动基地,并在当地的崇实、乐成小学及黎明女校中建立组织。1931年3月,区委领导发动了白庙子群众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封锁了国民党税务机关,使土豪劣绅及反动当局闻风丧胆。区委还组织成立妇女团、姐妹团,发动领导妇女反封建礼教。在区委的领导下,沈丘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的群众斗争,日趋发展。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抗日浪潮席卷全国。4月10日,时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的马梦霞(一名马腾霞,汉族,化名)、委员刘修英(汉族)以教师身份出面,发动带领五小、崇实、乐成、黎明各校师生近千人,开展了砸教堂、驱洋人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遭到槐坊特别镇警察局局长张国修的镇压。他们逮捕了马梦霞同志,查封了黎明女校,勒令五小停课两个月,逼迫五小校长庞正斋辞职,在各校搜捕地下党,一批地下党员被迫转移。当地回族群众为营救马梦霞同志凑出800块大洋,庞正斋也卖掉了家中仅有的8亩沙土地,槐坊东镇镇长庞子刚、绅士马卫堂、清真寺阿訇刘锡恩到警察局作保,把马梦霞同志从魔爪中营救出来。1932年秋,党又派一批共产党员、进步教师到五小任教。

1938年4月,中共开封市委组织的光明话剧团来五小演出,宣传抗日,使五小师生大受鼓舞,并成立以回族学生李端、苏堃、马捷为骨干的“前锋话剧团”,后更名为“抗敌工作团”,他们还筹建“大众图书馆”,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同时发展时任五小校长的赵卓如以及教师丁兆一、白麟阁,学生李月昶、杜丕显、宋集礼、宋集英、宋舒兰加入地下党,恢复了槐坊支部。8月,中共河南省委派抗日大学生刘金戈、王勇与豫东特委指派的贾达夫、赵卓如、白麟阁一起在沈丘创办抗敌训练班,一大批回、汉族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10月,根据豫东特委指示,中共沈丘县第一个县委在五小成立,贾达夫任县委书记,赵卓如任组织部长,白麟阁任宣传部长,在全县建立了五个区委、区政府,沙河两岸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革命政权。

◎抗日救国

1938年,沈丘县成立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槐坊镇支会,会址设在今清真古寺。第一任理事长麻纪仓,第二任理事长马化堂(孝治)。救国协会的宗旨是宣传抗日,救国救教。该救国会成立武装抗日自卫队,由回民商人、各商号雇员及甲丁组成,每日巡城,察看城门,维护市面治安。自卫队员配带武器有二八、三八式手枪,湖北造水连珠、盒子炮等。抗日战争中,槐坊救国支会动员一批本地回族青年参加青海骑八师,从军抗日。该救国会先后推荐保送9名回族学生考入了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输送抗日军事人才。1943年,曾是沈丘清真寺武学弟子的王效荣拳师,在上海大舞台擂台赛上打败了由日本人豢养的白俄大力士卢素诺夫,被国人誉为“中原大侠”。

◎解放沙河两岸

在解放战争中,沈丘回族人马捷被华东野战军任命为沙河支队队长兼界首县县长,马学义任副队长。这支骁勇善战的沙河劲旅,为解放沙河两岸各县、支援刘邓大军南下、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抗美援朝

已故原沈丘县政协副主席、周口地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沈丘清真古寺教长李道全(1918—1993)大阿訇,于1951年4月当选沈丘县抗美援朝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为支援抗美援朝,他把清真寺的部分房屋改成鞋厂,组织广大回族妇女在清真寺内为志愿军做军鞋;带头并发动回族群众参与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先后动员海兆林、陈十五、朱彦林、李大山等30余名回族青年赴朝抗击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海兆林荣立一等功,另有8名沈丘籍回族志愿军战士荣立三等功。

相关新闻
 一、场所简介 沈丘清真古寺坐落于...
一、场所简介 达浦生纪念馆建于2004年,...
 一、场所简介 沧州清真北大寺始建...
(伊斯兰教界7处) 2013年12月12日  1.河...
(伊斯兰教界7处) 2011-6-8 1.河北省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