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菲斯卡拉维因大学

一想到此行的目的地竟然是有“非洲花园”之称的摩洛哥王国时,心情按捺不住地激动,原因不仅在于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悠久辉煌的文明。摩洛哥有很多世界闻名的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我们首先抵达了浪漫之都卡萨布兰卡,但我们的目标是古城菲斯。沿途的田园风光与满目苍翠让人深切地体会到“非洲花园”这个称号果然名实相符。

火车终于抵达菲斯,一开始,想住在最能感受古老气氛的老城区,但也许是早已习惯于都市文明的人们一下子投入这种环境似乎还不能适应,所以在老城兜了一圈之后,去新城找了一家宾馆住下。我们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宾馆处于新城区的中心地区,与国王的行宫遥遥相对。新城区是法国人在殖民摩洛哥时期建造的,其布局是明显的法国式特质。市中心建一音乐喷泉,左侧是一条长达几公里的枣椰树大道,两排高耸入云的枣椰树中间是草坪及供行人休息的大理石凳,夕阳照射之下,光芒万丈。

宵礼之后,我独自走向菲斯的老城。皇宫的大门金碧辉煌,右侧便是菲斯老城的一个入口,古色古香,完全保留了中世纪的模样,叫卖声此起彼伏,老城的各个角落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整个老城似乎在晚上迎来了它一天里最繁华、最热闹的时段,但晚上不敢走太深,怕迷失在这个据说拥有六千多个巷弄的古城里。

第二天晨礼后,我匆匆吃完早点一个人出发探访菲斯的老城及坐落于其中的卡拉维因大学。

菲斯城始建于伊斯兰教历182年,公元808年,是伊德里斯王朝的开国者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修建的,并且定都于此。2008年,菲斯城举行了建城1200周年的盛大庆祝仪式。

与北非其他地方不同,摩洛哥境内有很多河流,这也是摩洛哥农业与水利系统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菲斯老城位于菲斯河南岸,数不清的湍急溪水从周围陡峭的山涧汇集成这条西北非洲内陆的河流,滋养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我想这也应该是菲斯建城于此的缘由吧!建城之后不久,一些来自农村的阿拉伯家庭定居这里,他们所居之处成为菲斯最古老的街区,称为“卡拉维因河岸区”。“卡拉维因”是个阿拉伯语单词,意为“农村人”。站在世界地图前面,一眼就能看出摩洛哥与安达卢斯的亲缘关系,中世纪欧洲最辉煌文明的主人就是从这里扬帆起航的。而当他们以安达卢斯为安身立命之所以后,这里又成为他们抵抗北非基督教王国侵袭的大后方和求救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他们被基督教的宗教裁判所审查、强制改宗,而大部分不愿改变自己信仰的人被迫离开他们生存了整整8个世纪的家园,回到半岛彼岸母亲的怀抱。他们中的部分人继续南下,投奔菲斯及其他地方。在那里,他们的同宗兄弟抚平了他们的伤口,和他们一起成为菲斯的原住民,他们所居之地被称为“安达卢斯河岸区”。此外,这里还有一个犹太人的聚居区,叫“曼拉哈区”。我去老城的途中就经过了一个犹太人的墓区,至今保存完好。

在伊德里斯王朝的开国者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去世后20年,其子伊德里斯二世在菲斯河西岸另建一城,与对岸的旧城隔岸相望,直到穆拉比特时代(1054-1146),优素福·本·塔什芬(1006-1106)将两城合二为一,并使其成为摩洛哥北部的一个军事与文化重镇。之后,穆瓦希德人、马林人相继成为菲斯的统治者。而在马林人的统治时期(1213-1554),菲斯迎来了它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在穆拉比特人将摩洛哥的首都改至马拉喀什之后,再次成为该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艾布·优素福·叶尔古波·曼苏尔于1276年高筑城墙,建立新菲斯城。1649年,菲斯成为阿拉维国家的中心。在1912年之前,菲斯仍然是摩洛哥王国的首都,之后在法国殖民时期才迁都拉巴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菲斯城的很多居民背井离乡,远离菲斯,特别是犹太人,他们居住的“曼拉哈区”变成了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

菲斯是座山城,城墙基本完好,还有八个城门留存至今。我沿着坡度很大的盘山公路下行,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头天晚上走的路,后来碰到一个非常友好而且特别英俊的摩洛哥小伙子带我穿越树林走捷径,并且一直带我到老城的中心地区。那里离卡拉维因大学已经是咫尺之遥。

跟着小伙子,我们经过了著名的菲斯河,河水清澈见底,但经过千年的冲泄奔腾,它似乎已经有些疲惫,变得非常舒缓温柔。据说,菲斯城曾利用这些河水在全城修建了四千多个喷泉。横跨河水之上的圆拱桥连接着河流两岸,河流右侧是一个村落。小桥的左侧是一条通往老城中心地区的大道,这里的几千条道路都保持了一千年前的原貌,各地居民依然身着传统的服装与装饰,你不会怀疑自己已经走进了历史的深处。由于老城街道非常狭窄,毛驴是这里的重要交通与运输工具,驴背上驮着各种货物,甚至有建筑用的砖瓦。

从老城的广场向周围望去,依山而建的阿拉伯民宅鳞次栉比,像积木一样堆积直至山顶,借用张承志老师的描述就是“拼砌嵌挤”。而一旦走进胡同当中,充满你眼帘的只有中世纪的古老建筑,胡同里面的小路都是由大理石铺成的,两边的房屋大都是两层的小楼房,里面基本都有一个被马赛克装饰得色彩斑斓的窄小庭院。家境不错的人家,其房屋周围还有花园,墙上也盛开着各色的小花。这些房屋的颜色一如整个老城的基调色,呈着土黄色,镶嵌于房屋墙壁上的圆拱形窗户却都以暗红色和暗棕色为主,每条胡同里面都有很多商铺,商品以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为主,敲打铜器的悠扬声音此起彼伏,清晨面包房里飘出的面包香味与浓烈的阿拉伯咖啡的香味让人不禁深深呼吸几下。我想,千年以前的菲斯人他们的生活也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进入老城后,相机就一直没关过,我想记录下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细节。每穿过一个胡同,我就急忙找人问通往卡拉维因大学的路,终于,有一位路人告诉我,我现在就已经在大学十七个大门的第七个大门下面了,幸福来得如此突然,我都有些手足无措了。大门紧闭着,看着前方幽深的巷道,我又不知该怎么办了。

还是这位好心人找来了清真大寺的管理人员,给我打开了那扇历史的大门。等大门缓缓打开,里面一个露天的庭院出现在我眼前,踏进大门,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站定后做了庆贺清真寺的礼拜,这才将心情与思绪调整过来,才敢把目光投向大寺的角角落落。庭院的整个地面全部用以白色为底色、以绿、土黄、棕三色为主色的马赛克铺成,中间是一个方形水池,水池中间是一个高约一米的圆形大理石水盆,水盆中间是一个水管,礼拜时间一到,这个水管就会涌出清水,清水从水盆四周流溢而出,供礼拜的人洗小净,清洁后的水随着庭院中间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渠流往两侧的洗浴室,与那里的废水汇合后流向大寺外面的下水道。南北两侧的两个洗浴室三面都是石柱,洗浴室的正门主体就是石柱支撑起的木刻的暗红色壁龛状建筑,门楣是木制的垂花状装饰,下面刻有精美的阿拉伯书法,有墙壁的一面有很多水管从墙面出来,而洗浴室的中间也是一个与庭院中间一样结构的小净池盆。这种洗浴室的结构极富诗意,让人感觉洗小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穆斯林对绿色和白色的偏爱随处可见,清真寺及其所有附属建筑的屋顶都是由绿色的琉璃瓦覆盖而成,这是我在摩洛哥见过的所有清真寺的统一风格。

进入清真寺的那扇大门的正对面,就是清真寺的主体—礼拜大殿,大殿的正门上方是典型的摩尔人繁复的蜂窝式花纹与钟乳石状同垂花状的装饰,加之其基调色是乳白色,整个图案精美至极。礼拜大殿是由无数环环相扣的马蹄形拱弧及其下方的方形立柱支撑起来的,除了铺于地上的地毯是红色的、伊玛目站立的米哈拉布上层装饰有浅色图案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以白色为基色。临近米哈拉布的礼拜者站立的第一排的位置,其头顶的天花顶是用朱红杉木雕刻出来的。大殿正中央的顶棚上镶嵌有繁复的凹凸浮雕,更增几分古朴与典雅之气。

很难想象,这里就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所在地,这里就是伊本·赫勒敦(1)、伊本·巴哲(2)、穆萨·本·迈蒙尼德(3)、利萨奴丁·本·赫推布(4)等人曾经的讲席。

公元859年(伊历245年),祖籍凯鲁万的巨商穆罕默德·菲赫利的女儿法蒂玛·穆罕默德·菲赫利(5)出于虔诚的举意倾其所有,在菲斯出资修建了卡拉维因清真寺及其附属的教育机构,而这一善举马上得到了当时以国王伊德里斯一世为首的政府和民间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就这样,卡拉维因大学诞生了,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卡拉维因大学是至今为止仍在承担其教育功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所大学。之后,政权更迭频仍,但每个执政者对大学的支持始终如一,致使卡拉维因大学所在的菲斯城成为摩洛哥地区的文化中心,与巴格达、开罗、凯鲁万、科尔多瓦等伊斯兰文化名城一同彪炳千古,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历史上的清真寺本身就是教学的场所,学生们绕以老师为中心围圈席地而坐,聆听老师的教诲。其教授的课程不只是宗教学科或人文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现在的卡拉维因大学总校还在菲斯,在马拉喀什、阿加迪尔、塔图万等地设有分校,而原来的卡拉维因大学原址就是现在的清真寺,由于受现代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从清真寺分离出来,建成独立的校区。菲斯就有两个卡拉维因大学的校区。虽然,清真寺今天仍然承担教育功能,但一般仅限于宗教学科方面,而且著名学者的演讲等大都是临时性的。

建寺之初,卡拉维因清真大寺以突尼斯的凯鲁万大寺与大学为其目标,其学制、开设的课程等等都是遵循凯鲁万大学。凯鲁万是艾福立基耶(今突尼斯)境内的一座古城,距今突尼斯首都以南160多公里,由奥格伯·本·纳菲尔建于伊历51年(公元670年),是穆斯林在西非洲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凯鲁万清真寺与凯鲁万城同步建设,大寺建成之后,就承担了其传统的教育功能,并且成为西北非洲乃至安达卢斯的教育中心,来自伊斯兰世界各地,包括安达卢斯的莘莘学子不辞辛劳,来此求学。当伊斯兰安达卢斯政府的势力式微之后,每陷落一座城市,便有很多穆斯林逃离自己的家园,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就来到这里安身立命,学者在大寺承担起教学任务。伊历555年,由于穆斯林阵营内部的分裂,凯鲁万古城被毁,大寺被荒弃,其高等教育功能由位于突尼斯首都的橄榄清真大寺来承担。然而,凯鲁万大学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及其影响却被北非众多的清真寺继承下来了,其中就包括菲斯的卡拉维因大学。

根据艾哈瓦尼博士的《伊斯兰的教育》一书,历史上摩洛哥的教育中,私塾教育(凯塔提布)占有一定地位。适龄儿童在私塾学习,民间老师收取象征性的学费对学生进行最初级的教育。这种私塾遍布全国各地,往往也是在清真寺附近。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古兰经》,附带阿拉伯语写作、语法、文学、诗歌、算数、阿拉伯历史等。一周学习六天,周四下午直到周五中午休息,周五聚礼之后继续学习。私塾学习没有固定期限,根据学生自己的天赋,以背诵完《古兰经》为标准,之后,学生可选择就业,也可去麦德莱赛(宗教大学)或清真寺继续深造。清真寺周围的许多初级学校还是承历史之余绪,为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源。而且除了这所大学及其附属的小学校之外,历史上的菲斯城还有同样的初级学校785所,大都隶属于清真寺,通常为求学者提供免费住宿,甚至发放生活费及其他费用,以免去其后顾之忧,专心于学。马林王朝(1213-1554)的君主们对修建学校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如艾布阿纳修建的学校、艾布优素福修建的萨法林学校都已有了七、八百年的历史了,其他著名的学校还有如:菲斯学校、米苏巴希叶等学校。这些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其在建筑上的水平与美感也是美轮美奂,构成了菲斯城装饰风格的一大景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塔林(意为香料商,因其位于香料市场而闻名)学校了。

卡拉维因大学培育出了很多著名人物,如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西尔维斯特二世(Sylvester 1945~1003年在世),是第一位法兰西籍罗马天主教皇(999~1003在位),据说,阿拉伯数字就是由他引介进入西方的。此外,还有阿拉伯哲人伊本·阿拉比(1164-1240),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马拉喀什人伊本·班纳(1256-1321),伊斯兰百科全书说他超越了伊斯兰东方的前辈数学家,特别是在小数计算方面,历史学家利萨奴丁·赫推布(1313-1374)在此学习了文学、医学、哲学。在宗教学方面更是人才济济,如著名教法学家菲斯人艾布·仪姆兰·本·穆萨(975-1038)、著名的法官伊本·迈蒙·戈马利(1450-1511)等等。

法国殖民时期,卡拉维因大学被法国人称为“黑暗之所”,完全是因为大学承担了抵抗殖民者的宣传与动员任务。法国殖民者因此建立了许多法语学校,试图用法语取代阿拉伯语作为整个摩洛哥的教学语言。摩洛哥政府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既保持了阿拉伯语的主导地位,也引进了法语和西班牙语,所以,在我去过的摩洛哥的每一个地方,法语是摩洛哥人的通用语言,当我跟当地人用阿语交谈时,他们都会愉快地使用阿语交流。

除了卡拉维因大学之外,摩洛哥各地还有很多大学,但因卡拉维因大学的光芒太耀眼,以至于人们似乎认为整个摩洛哥只有它一所大学。

从卡拉维因清真大寺大殿出来,太阳已经很高了,清真寺的院墙一侧,马蹄形圆拱下面的立柱上镶嵌着一个日晷,这就是历史上清真寺的礼拜计时器,也是大学的课堂计时器。

恋恋不舍地在大寺的庭院四周走走,暗道一声“色兰”后,退出清真寺,古老而沉重的大门在我身后缓缓关闭,而我又要奔向另一个地方了。

注释:

(1)伊本·赫勒敦(1332-1406):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历史哲学的奠基者。代表作有:《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古今历史殷鉴》,该书的《绪论》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奠基之作。

(2)伊本·巴哲(约1082-1138):中世纪著名的阿拉伯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音乐家。伊斯兰安达卢西亚地区的通才。拉丁名为阿芬帕斯。

(3)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1135-1204):最有影响的犹太哲学家,生长于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后赴埃及,成为萨拉丁的私人医生。主要著作有:《解惑指南》、《圣诫书》、《密西纳评述》等。

(4)利萨奴丁·本·赫推布(1313-1374):是阿拉伯人在西班牙最后一个王朝-格拉纳达奈斯尔王朝最重要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医学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被称为“文武大臣”, 毕业于菲斯的卡拉维因大学,有60多部著作,主要是关于诗歌、纯文学、历史、地理、医学和哲学的,约有三分之一流传到现在。这些著作中最重要的是《格拉纳达志》。

(5)这是正史记载的,然而后来挖掘出来的一块石头上雕刻的铭文却说大学的创建者是达吾德·本·伊德里斯。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南部非洲国家马拉维的穆斯林—&mdas...
19世纪末,随着中亚和南亚穆斯林的到来...
《往年纪事》中记载,俄罗斯人拒绝了伊...
关于伊斯兰与多元主义的关系,美国著名...
宗教本土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宗教与本...